小艇相從本不期,剡中雪月并明時。
不因興盡回船去,那得山陰一段奇?
---曾 幾
晉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陰(浙江紹興),一個雪夜忽憶戴逵,時戴在剡溪(曹娥江上游,自山陰可溯流上),遂連夜乘船往訪。經一夜到達,沒進門就回來了。人問其故,他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事見《世說新語·任誕》及《晉書·王徽之傳》。訪戴之事向來只被視為魏晉名士任誕風度的表現,曾幾卻由于畫家的啟發而從中看出一段新意,因此,這首《題訪戴圖》雖詠故事而不落窠臼。
一二句敘訪戴事。王徽之訪戴是乘舟前往,故云“小艇相從”。這次出訪不是事先籌劃,而是興致勃發,臨時決定的,故曰“本不期”。既是乘興而往,那么,興盡便歸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本不期”三字,道盡了魏晉名士純任自然的意態。而王子猷所以心血來潮,是受了景物的感發。當時夜雪初霽,月色清朗,他中夜醒來,不能成寐,又讀了左思《招隱詩》,忽然想起了戴逵(字安道),便動了出訪的念頭。“剡中雪月并明時”,既有畫意,更具詩情。詩人將王子猷置于雪月并明的剡溪之上,益顯其灑脫高遠的風姿。
三四句進而發揮,說子猷因訪戴而飽覽了山陰一段奇景。這兩句,似應作“不因興發孤舟往,那得山陰一段奇。”但詩人卻說“不因興盡回船去”,更耐人尋思。蓋乘興而往,畢竟還有會友的意念,不能全神貫注靜賞雪月。待打消訪戴的念頭而“回船去”,詩人才能凝神攬勝。這里的“興盡”是訪戴之興盡,而賞奇之興轉濃。要是他敲了戴門,進了戴家,豈不反敗了這意興?“興盡回船去”五字,著以“不因”、“那得”,更饒興味。
典故傳習既久,容易成為熟套,了無新意。只有運用生活經驗去讀古人書,運用典故時方能光景常新。詩人認為,正因為王子猷風神灑落,把訪戴而不見戴的事不掛心頭,才能真正領悟到山陰山水之奇妙。不善于讀書,不能探得古人心境,運用典故怎能如此深入一層?此外,此詩措語皆活。“本不期”、“不因”、“那得”等虛字互相呼應,使全詩一氣呵成,讀來極為流暢。這樣的題畫詩,無疑使畫大為生色。
上一篇:謝 翱《書文山卷后》古詩鑒賞
下一篇:惠 洪《題李愬畫像》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