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 軾
《王直方詩話》記載: 東坡謫黃州,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而獨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對于這株幽居獨處的海棠,橫遭貶謫的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一到黃州,便目其為知己,并數次小酌花下,為之賦詩。這首七絕也當是詠此海棠。
詩的開頭兩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寫,也兼顧側面渲染。“裊裊”,微風吹拂。“崇光”,此指海棠花光澤的高潔美麗。這兩句把讀者帶入一個空蒙迷幻的境界,十分艷麗,然而略顯幽寂。
在后兩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發奇想,深切巧妙地表達了愛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似借用了唐明皇、楊貴妃的一段故事。施注《蘇詩》引《明皇雜錄》: 唐明皇登沉香亭,要召見楊貴妃,而她酒醉未醒。等到高力士和侍女把她扶來后,她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拜見。明皇笑道:“豈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明皇是以人喻花,而蘇軾這里是以花喻人。在詩人的想象中,面前的這株海棠說不定會像人一樣因夜深而睡去,所以,他特意點燃高燭,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古人作詩,常有癡語。人花對話,怕花睡去,這當然只是詩人的想象,是癡語。這種癡語是從李商隱“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化出,較李詩更有情致。詩人嘆良辰之易逝,傷盛時之不再,其深情綿邈之致在這兩句中充分顯現。雖然用了典故,卻使人不覺,原因在于運化入妙,情景真切。
這首絕句,由于造語之工,想象之妙,感情之真誠,構思之別致,所以歷來膾炙人口。早在南宋時期,它便和東坡的另一首作于元豐三年的七古詩(《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一起,為人們廣泛傳誦。如果把這首絕句和其他幾首作于黃州的“海棠”詩結合起來讀,或許理解會更加深刻。
上一篇:蘇 軾《惠崇春江曉景二首(其一)》古詩賞析
下一篇:蘇 軾《韓幹馬十四匹》古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