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及宋前集句詩創作考察
關于集句詩的出現,元代以來的學人一致認為可以追溯到西晉的傅咸。陳繹曾在所著《詩譜》里說:
晉傅咸作《七經詩》,其《毛詩》一篇,略曰:“聿修厥德,令終有俶。勉爾遁思,我言維服。盜言孔甘,其何能淑。讒人罔極,有靦面目?!贝四思湓娭?。或謂集句起于王安石,非也。
陳繹曾此論一出,后人再無異詞。其實,集句詩是否傅咸所創,這個論斷還難以確認,因為《列子》之中已經有一首集句寫成的民謠了。傅咸之后,在很長的時間內,集句詩并沒有得到發展。直到北宋前期,石延年、王安石等人致力于此,集句詩創作才逐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北宋后期,徽宗朝的葛次仲、林震都以集句詩名家,所寫集句詩已結成專集,標志著集句詩創作取得了較大的發展?,F以詩人年齒為序對北宋及宋前集句詩創作情況考察如下。
1.先秦無名氏集句1首。《列子》卷四載:“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贝嗽娗?、后兩句分別見于《詩經》里的《周頌·思文》和《大雅·文王》,可以看作是集句詩。今知最早的《列子》版本是東晉張湛的注本,且今人一般認為《列子》是晉人根據先秦的材料編寫而成的。如此,則此民謠產生于先秦的可能還是存在的。當然,由于歷代有一些人堅持認為《列子》是一部偽書,此詩產生的年代也難以判斷。姑列于此以備考。
2.西晉傅咸《七經詩》11首。傅咸(239~294),字長虞,北地泥陽(今屬陜西)人,西晉文學家。泰始(265~274)末襲父爵清泉侯,拜太子洗馬,仕至御史中丞。有文集三十卷,已佚?!稌x書》卷四十七有傳。傅咸所著《七經詩》最早見于唐代歐陽詢等人所編的《藝文類聚》卷五十五,有《孝經詩》2首、《論語詩》2首、《毛詩詩》2首、《周易詩》1首、《周官詩》2首,共9首。明馮惟訥《古詩紀》卷三十二在上面9首之后增補了《左傳詩》2首,且注曰:“前四首,《藝文類聚》各分二章,此首《藝文》不載,以例考之,亦當爾也?!奔悠饋恚迪痰摹镀呓浽姟罚翊?1首。陳繹曾認為只有《毛詩詩》才是“集句詩之始”,其實這11首詩都是集句詩,只不過其余詩歌的集句方式與《毛詩詩》不同而已?,F存傅咸的《七經詩》僅涉及6種經書,而且《藝文類聚》所收《周易詩》后注有“其二”字樣,都說明《七經詩》已有遺失。如果按其每種經書2詩的體例來看,則原來可能有14首,已佚失3首。
3.石延年集句詩3首。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真宗朝以三舉進士入仕,仕至太子中允、秘閣校理。曾鞏《隆平集》卷十五、王稱《東都事略》卷一百一十五、《宋史》卷四百四十二均有傳。石延年是歐陽修的詩友,著有《石曼卿集》,已佚。《西清詩話》卷下載:
石曼卿官冊府時,五鼓趨朝,見二舉子系邏舍,望曼卿號呼請救,因駐馬,召問卒長。曰:“昨夕里闬間有納婦者,二子穴隙以窺,夜分乃被執?!甭淞閾]解,卒長勉從之。二子叩頭拜于馬前。曼卿為按轡口占一絕云:“司空憐汝汝須知,月下敲門更有誰。叵耐一雙窮相眼,得便宜是落便宜?!?/p>
此詩在《全宋詩》第3冊中題作《調二舉子》?!独钕B曉娫挕芬灿蓄愃频挠涊d。《西清詩話》卷上云:
集句自國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開敏,以文為戲,然后大著。嘗見手書《下第偶成》詩云:“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云未有因。圣主不勞千里召,姮娥何惜一枝春。鳳凰詔下雖霑命,豺虎叢中也立身。啼得血流無用處,著朱騎馬是何人?!庇衷疲骸澳耆ツ陙韥砣ッ?,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春風舞一場?!敝猎S間,王文公益工于此。人言起自公,非也。
此二詩在《全宋詩》中分別題作《下第集句》《偶成》,不知何據。
4.胡歸仁集句詩2首。胡歸仁,成都人,事跡不詳,生活于仁宗至和(1054~1056)前后。《蔡寬夫詩話》載:
荊公晚多喜取前人詩句為集句詩,世皆言此體自公始。予家有至和中成都人胡歸仁詩,已有此作,自號“安定八體”。其間如“一第知何日,無端意不移。欲為青桂主,誰與白云期。傍架齊書帙,翻瓢作酒卮。文明終有托,休把運行推”,又“白沙溪繞白云堆,但有何人把酒杯。專慕圣賢知志氣,可憐談笑出塵埃。碧山終日思無盡,清世難群好自猜。風滿老松門晝掩,可憐高尚仰天才”之類,亦自精密,但所取多唐末五代人詩,無復佳語耳。不知公嘗見與否也?
此二詩,《全宋詩》第11冊收入,題作《集句》。
5.司馬光集句詩1首。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景祐五年(1038)進士,仕至宰相。《東都事略》卷八十七上、《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均有傳。《后山詩話》載:
司馬溫公為定武從事,同幕私幸營妓,而公諱之。嘗會僧廬,公往迫之,使妓逾墻而去,度不可隱,乃具道。公戲之曰:“年去年來來去忙,暫偷閑臥老僧床。驚回一覺游仙夢,又逐流鶯過短墻。”
《全宋詩》第9冊據此收入,題為《集句詩》。
6.王安石集句詩68首。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仕至宰相?!稏|都事略》卷七十九、《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有傳。王安石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全宋詩》第10冊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為底本收錄,卷三十六有《送吳顯道五首》《送吳顯道南歸》《送劉貢甫謫官衡陽》《贈寶覺》《金山寺》《化城閣》《明妃曲》《懷元度四首》《招元度》《示黃吉甫》《送張明甫》《贈張軒民贊善》《望之將行》《招葉致遠》《獨行》《江口》《戲贈湛源》《與北山道人》《梅花》《即事五首》《春風》《春雪》《花下》《春山》《金陵懷古》《沈坦之將歸溧陽值雨留吾廬久之三首》《示蔡天啟三首》《烝然來思》《示楊德逢》《道光及安大師》《老人行》《離升州作》《倉頡》等48首;卷三七有《胡笳十八拍十八首》《虞美人》等19首;卷四十據《泊宅編》收錄《急足集句》1首。共得集句詩68首。
7.韋驤集句詩3首。韋驤(1031~1105),原名讓,字子駿,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皇祐五年(1053)進士,仕至主客郎中。韋驤著有《錢塘集》,有缺佚?!度卧姟返?3冊據清丁丙嘉惠堂刊瓶花齋吳氏影寫宋乾道本《錢塘韋先生文集》收入,卷五《勸酒》題下小注云:“集句三首?!毕?首為《離丹陽》和《惜花》。
8.晁端彥集句詩,已佚。據張劍《晁說之研究》第一章《世系》所載,晁端彥(1035~1095),字美叔,清豐(今屬河南)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仕至秘書少監。朱弁《風月堂詩話》卷上載:
晁美叔秋監以集句示劉貢父,貢父曰:“君高明之識,輔以家世文學,乃作此等生活,殊非我所期也。吾嘗謂集古人句,譬如蓬蓽之士,適有重客,既無自己庖廚,而器皿肴蔌悉假貸于人,收拾饾饤盡心盡力,意欲強學豪奢,而寒酸之氣終是不去,若有不速排闥而入,則倉皇敗績矣。非如貴公子供帳不移,水陸之珍咄嗟而辦也。”美叔深味其言,歸告其子曰:“吾初為戲,不知貢父愛我一至于此也。”
《全宋詩》第13冊收晁端彥詩5首,未有集句詩。
9.黃庭堅集句詩5首。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仕至起居舍人、秘書丞。《東都事略》卷一百一十六、《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歌與蘇軾齊名,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黃庭堅的集句詩,見《山谷外集詩注》卷九《壽圣觀道士黃至明開小隱軒,太守徐公為題曰“快軒”。庭堅集句詠之》,卷十四《銅官縣望五松山(集句)》,《山谷詩外集補》卷二《戲贈張叔甫》《陳吉老縣丞同知命弟游青原謁思禪師,予以簿領不得往,二公雨久不歸,戲作百家衣一首二十韻招之》《同吉老飲清平戲作集句》,計5首。
10.樊秀才集句詩,已佚。鄭獬(1022~1072)《鄖溪集》卷二十七《樊秀才下第》云:“平時愛子多集句,此日金刀得剪裁。自謂羅中先得雋,豈知天外已遺才。爐開遂失黃金礦,石劃猶藏白玉杯。獨倚西風倍惆悵,卻憂車馬到門來?!睋丝芍?,樊秀才曾有許多集句詩,可惜皆已失傳。
11.孔平仲集句詩58首。孔平仲(1046或1047~1103?),字毅父,江西臨江軍新淦縣(今江西峽江縣)人。王稱《東都事略》卷九十四有傳??灼街倥c其兄孔文仲(字經父)、孔武仲(字常父)并稱“清江三孔”。其《詩戲》中有集句詩38首,即《方逢原借示方干先生詩以集句詩贈之》(5首)、《寄孫元忠(俱集杜句)》(31首)、《孫元忠寄示種竹詩,戲以二十篇答》與《集〈文選〉句贈別》和《〈文選〉集句寄慎思、交代學士,慎思游岳,老夫守舍,敘述游舊。慎問交承與夫舍舟登陸之策,俱在此矣》。
12.劉安世集句詩2首。劉安世(1048~1125),字器之,號讀易老人,學者稱元城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舉進士,仕至中書舍人、樞密都承旨。劉安世著有《文集》二十卷,已佚?!稏|都事略》卷九十四、《宋史》卷三百四十五有傳?!队罉反蟮洹肪硪蝗奈濉饟秳⒃潜M言稿》引《集句留別李子玉守素處士》2首?!度卧姟返?8冊收錄。
13.王寅集句《胡笳十八拍》,已佚。王寅,字慎中,湓城(今江西九江)人。黃庭堅《山谷集》卷二十六《跋王慎中胡笳集句》云:
湓城王寅慎中,擬半山老人集句《胡笳十八拍》,其會合宛轉,道文姫中心事,甚妙。慎中文士,孝友清修,年三十八,未嘗知女色。葷膻不入口,一粥一飯,三十年奉身如山中頭陀,初無玷缺。山中人初不接世事,故其行易持。觀慎中詩語,所道閨闥中意,不應是鐵人石心,然能自護持如此,所以為難。
14.王吉甫集句詩1首。王吉甫,字邦憲,同州(今陜西大荔)人,生活于神宗、哲宗、徽宗時期,明經及第,仕至開封府少尹,知同州、邢州、漢州,卒年70歲。《宋史》卷三百三十有傳。周紫芝《竹坡詩話》載:
維揚之擾,衣冠皆南渡。王邦憲客宛陵,與其鄉人相遇,作集句云:“楊子江頭楊柳春,衣冠南渡多崩奔。柳條弄色不忍見,東西南北更堪論。誰謂他鄉各異縣,豈知流落復相見。青春作伴好還鄉,為問淮南米貴賤?!逼鋽⑹掠星橹?,為可喜,近時集句所未有也。
此詩在《全宋詩》第18冊中題作《客宛陵遇鄉人作集句》。
15.李復集句詩2首。李復(1052~?),字履中,號潏水先生,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元豐二年(1079)進士,仕至直秘閣、熙河轉運使。李復著有《潏水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十六卷,其中詩八卷。《全宋詩》第19冊據以收錄,卷六有《答安陽叔兩絕(集唐人句)》。
16.晁補之集句詩2首。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號歸來子,巨野(今屬山東)人。元豐二年(1079)進士,仕至吏部郎中,多次出知地方州府?!稏|都事略》卷一百一十六、《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晁補之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著有《雞肋集》七十卷,今存。《全宋詩》第19冊據明崇禎詩瘦閣仿宋刊本為底本收錄,卷六有《綴古詩語送無弟赴舉》,卷二十有《綴古詩懷家》。
17.劉跂集句詩10首。劉跂,字斯立,時稱學易先生,東光(今屬河北)人。元豐二年(1079)進士,仕至朝奉郎。劉跂著有《學易集》,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八卷,《全宋詩》第18冊收錄,卷一《集句寄師川》、卷四《翻書見舍弟去年自壽歸鄆道中詩,悵然懷想。久不作詩,因集句為答,用渭城體,可歌也》(6首)和《恩赦放還集句先寄鄉中弟侄三首》,均為集句詩。
18.蔡肇集句詩2首。蔡肇(?~1119),字天啟,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元豐二年(1079)進士,仕至中書舍人?!稏|都事略》卷一百十六、《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傳?!盾嫦獫O隱叢話》后集卷二十五引《東皋雜錄》云:
荊公在鐘山興國寺,見一尼入寺,使蔡天啟集句嘲之云:“不住薰爐換好香,為他人作嫁衣裳。因過竹院逢僧話,始覺空門氣味長?!庇旨湓伆傩谐佤~云:“門前流水清粼粼,赤鯉騰出如有神。君欲釣魚須遠去,慎勿近前丞相嗔?!?/p>
按:《全宋詩》第20冊“蔡肇”兩卷詩中,無此2首,應補入。
19.段詢集句詩,已佚。段詢(?~1085),字慎從,生卒年不詳。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三十一載:“(元豐五年十二月戊申詔):前察訪荊湖路常平等事司勾當公事段詢,減磨勘三年,賞根括水陸田四千一百余頃也。”據此可知,段詢曾為察訪荊湖路常平等事司勾當公事。賀鑄《慶湖遺老詩集》卷五《和白云莊二首》詩注云:
乙丑(1085)正月晦日與余鄉段詢慎從、李成父、寇元弼步出彭城之上洪門,泛舟訪張謀父于白云莊。晚歸皆被酒,段集古人句成二首示同游,余因走筆和之以送謀父。后旬余,慎從感疾物故,張復出是詩,使人泣嘆彌日。
按:段詢,《全宋詩》未收其人。
20.曹希蘊集句詩1首。曹希蘊,寧晉(今屬河北)人,后易名道沖,字沖之,人稱曹仙姑。曾以詩游東京,著有《曹希蘊歌詩》二卷,已佚。楊彥齡《楊公筆錄》載:“女郎曾[曹]希蘊作詩立成,一日游乾明寺,見諸尼作繡工。尼乞詩,乃應聲為集句:‘睡起楊花滿繡床,為他人作嫁衣裳。因過竹院逢僧話,始覺空門氣味長?!弊D隆豆沤袷挛念惥邸泛蠹硎灰嘁藯l,惟稱作者為“曹蘊”。《全宋詩》第7冊據《楊公筆錄》收錄,題作《贈乾明寺繡尼集句》。
21.孫實集句詩1首。孫實字若虛,生卒年不詳,蘇州人。元祐三年(1088)進士,政和三年(1113)知臺州?!吨袇羌o聞》卷四“孫若虛滑稽”條載:
孫實字若虛,早年英聲藉甚,性好滑稽……又作《書》、《語》集句譏一老生云:“孜孜為善雞鳴起,先王之道斯為美。四十五十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睍r樂圃先生為教授,知之,命其父訓敕。孫由此發憤,游太學,不數歲,登第而歸。嘗入朝為寺丞,后守臺州卒。
《全宋詩》第20冊收入此詩,題作《書語摘句詩譏一老生》。
22.無名氏集句詩1首?!逗笊皆娫挕份d:
杭之舉子中老榜第,其子以緋裹之,客賀之曰:“應是窮通自有時,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始覺為儒貴,不著荷衣便著緋。”
23.無名氏集句詩1首。《后山詩話》載:
壽之醫者,老娶少婦,或嘲之曰:“偎他門戶傍他墻,年去年來來去忙。采得百花成蜜后,為他人作嫁衣裳。”真可笑也。
24.葛次仲《集句詩》三卷,已佚,今存集句詩11首。葛次仲(1063~1121),字亞卿,江陰(今屬江蘇)人,其生平、事跡見葛勝仲《丹陽集》卷十五《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狀》?!端问贰に囄闹尽肪矶侔?、《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皆言其有“《集句詩》三卷”。《全宋詩》第22冊僅收其詩4首,即《中秋月集句》(2首)、《昆山慧聚寺集句》、《詩一首》,全為集句詩。陳新等人的《全宋詩訂補》據《永樂大典》卷八二二所收葉大慶《考古質疑》的佚文補出《惜花》《九日》《還人詩句》《窮巷》《幽居客至》《三月晦日》《故人春游》7首集句詩和9聯集句佚聯(其中1首絕句和1聯佚句已收入《全宋詩》)。此外,金人王寂《遼東行部志》載其9聯集句佚聯。
25.洪芻集句詩1首。洪芻(1066~?),字駒父,南昌(今屬江西)人,與兄朋,弟炎、羽并稱“四洪”。洪芻著有《老圃集》一卷,已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為二卷?!度卧姟返?2冊據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收錄,卷一有《戲用荊公體呈黃張二君》。
26.趙鼎臣集句詩2首。趙鼎臣,字承之,自號葦溪翁,韋城(今河南滑縣)人。元祐六年(1091)進士,仕至太府卿。趙鼎臣著有《竹隱畸士集》四十卷,已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為二十卷。《全宋詩》第22冊據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收錄,卷一有《喜晴》和《“昔我往矣”,思君子也。高陽之從事過瀛之野,作〈河廣詩〉而匿其名,使者唐侯獨見而知之,故賦是詩》,都是集毛詩。
27.林震《集句詩》七卷,已佚,今存集句詩4首。林震(?~1121),字時旉,號介翁,莆田(今屬福建)人,崇寧二年(1103)進士及第。宋李俊甫《莆陽比事》卷三載:“林震《集句詩》七卷?!钡端问贰に囄钠摺肪矶侔俗鳌傲终稹都洹范怼?,疑有誤,或者是分卷不同所致?!度卧姟返?4冊僅收詩1首《舟入江陰集句》和《山光寺晚春集句》的一聯佚句。《全宋詩訂補》據《永樂大典》卷八二二所收葉大慶《考古質疑》的佚文補出《三月晦日》《元日朝回》《集英春宴罷赴太常寺點宿》等3首和24聯佚句。
28.吳致堯《調笑集句》一組。吳致堯,字圣任,后改為恪文,生活于兩宋之際,具體生卒年份不詳。宋無名氏《京口耆舊傳》卷五載:
吳致堯,字圣任,延陵人,延陵故地今隸丹陽。宣和間為安化令,以事忤當路上,嘆曰:“論兵于刑,作史于腐。”病茂陵而草《東封》,棄湘湄而著《貞符》,以窮故通,以晦故明,論次所為文名《歸愚集》。圣任長于集古人句,作《集句調笑》甚工,宣和間嘗經御覽。
《福建通志》卷五十一則云:“吳致堯,字恪文,順昌人。政和二年(1112)進士,除安化令,以忤當路去官。因屏居衡麓,自次其文號《歸愚集》。工詩,尤喜集句?!逼洹墩{笑集句》見《樂府雅詞》卷首,然該書未署作者名。《調笑集句》共有《巫山》《桃源》《洛浦》《明妃》《班女》《文君》《吳娘》《琵琶》8個題目,每題下有集句詩一首、集句詞一首,再加上序言、結尾“放隊”各有集句詩一首,共有集句詩10首、集句詞8首。《全宋詩》第27冊僅收其詩2首,可據《調笑集句》補入集句詩10首。
29.李齊《集杜句》一編(即《胡笳十八拍》)、集《大觀升平詞》若干首,已佚。李元白名齊,寧化人,具體生活時間不詳?!队窈!肪硪话僖皇八纬僮V”條云:“《胡笳十八拍》四卷,漢蔡琰撰。琰幽憤,成此曲入琴。中唐劉商,皇朝王安石、李元白各以集句效琰體,共四家?!标慀Q鶴《東越文苑》卷四云:
(李元白)雅不喜應舉言,而肆力于詩,宗之杜甫。初王安石作集句體,元白效之,以《集杜句》為一編行于世,又集《大觀升平詞》進之天子,天子以為奇,授元白初品官,元白遂歸故廬,終身不仕。
兩相對照,可知其“《集杜句》”即是《胡笳十八拍》,因為有“十八拍”,即18首之多,所以單獨成為“一編”。明代凌迪知《萬姓統譜》卷七十二載:
(宋)李元白,名齊,以字行,寧化人。博覽強記,不能俯就舉子業,乃大肆力于詩,出入《少陵集》中,幾逼真,記纂杜詩為《押韻》,又集其句為一編,皆行于世。嘗集《大觀升平詞》若干首以進,得初品官即歸故廬,笑傲泉石而終老焉。
按:宋羅?!秾殤c四明志》卷十“嘉定十年吳潛榜”記載另有一個“李元白”,奉化人,與其子李以稱同榜進士及第。再據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四,知其仕至國子博士。兩相對照,可知“得初品官即歸故廬”、寫集句詩的“李齊”,與仕至國子博士的“李元白”并非一人。從李齊“嘗集《大觀升平詞》”的事跡看,“大觀”疑指徽宗年號,共四年(1107~1110),正是北宋末年歌舞升平的時代。如此說不謬,則李齊當生活在徽宗朝前后?!度卧姟肺词掌淙耍昧杏诖艘詡淇肌?/p>
根據以上的數據統計,北宋及其以前寫作集句詩的詩人至少有29人,今存集句詩共有203首。
注釋:(元)陳繹曾:《詩譜》,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本,中華書局,1983,第623頁。###(晉)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第143頁。###(明)馮惟訥:《古詩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9冊,第623頁。###(宋)蔡絛:《明鈔本西清詩話》,張伯偉:《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第223頁。###(宋)蔡絛:《明鈔本西清詩話》,張伯偉:《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第184~185頁。###(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第240頁。###(宋)陳師道:《后山詩話》,何文煥《歷代詩話》本,中華書局,1981,第306頁。###張劍:《晁說之研究》,學苑出版社,2005,第32~33頁。###(宋)朱弁:《風月堂詩話》,中華書局,1988,第102頁。###(宋)黃庭堅著,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劉尚榮校點《黃庭堅詩集注》,中華書局,2003。###(宋)鄭獬:《鄖溪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7冊,第363頁。###張劍:《警惕古籍偽校點》,2003年2月20日《光明日報》。###(宋)孔文仲等:《清江三孔集》,齊魯書社,2002,第463~488頁。###(明)謝縉等:《永樂大典》第八冊,中華書局,1986,第5758頁。###(宋)黃庭堅著、劉琳等校點《黃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668~669頁。###(宋)周紫芝:《竹坡詩話》,《叢書集成初編》2588冊,商務印書館,1936,第2~3頁。######(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第185頁。###(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1990,第7981頁。###(宋)賀鑄著,王夢隱、張家順校注《慶湖遺老詩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第231頁。###(宋)楊彥齡:《楊公筆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第204頁。###(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第328頁。###(宋)陳師道:《后山詩話》,何文煥《歷代詩話》本,中華書局,1981,第306頁。###(宋)陳師道:《后山詩話》,何文煥《歷代詩話》本,中華書局,1981,第306頁。###陳新、張安如、葉石健、吳宗海:《全宋詩訂補》,大象出版社,2005,第309~310頁。###(金)王寂著、張博泉注釋《遼東行部志注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第62頁。###韋海英:《洪芻行年考》,《江西詩派諸家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61頁。###張明華:《北宋集句詩人林震考》,《徽宗朝詩歌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328~329頁。###(宋)李俊甫:《莆陽比事》,《宛委別藏》第120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卷三第18頁。###陳新、張安如、葉石健、吳宗海:《全宋詩訂補》,大象出版社,2005,第327~329頁。###張明華:《〈調笑集句〉作者考》,《文學遺產》2007年第5期,第88頁。###(宋)無名氏:《京口耆舊傳》,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1冊,第174~175頁。###(清)謝道承等:《福建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9冊,第740頁。###(宋)王應麟:《玉海》,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聯合出版,1987,第2015頁。###(明)陳鳴鶴:《東越文苑》,《續修四庫全書》第547冊,第457頁。###(明)凌迪知:《萬姓統譜》,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7冊,第77頁。###(宋)羅浚:《寶慶四明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7冊,第162頁。
上一篇:元代集句詩創作考察
下一篇:南宋集句詩創作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