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祖籍楚州淮陰(今屬江蘇)。熙寧六年(1073)中進士,先后擔任過秘書省正字、起居舍人等職。張耒以詩名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著有《張右史文集》。
風流子
【原文】
木葉亭皋 ① 下,重陽近,又是搗衣 ② 秋。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黃菊,花也應羞。楚天晚,白蘋煙盡處,紅蓼水邊頭。芳草有情,夕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
玉容知安否?香箋共錦字,兩處悠悠。空恨碧云離合,青鳥沉浮 ③ 。向風前懊惱,芳心一點,寸眉兩葉,禁甚閑愁。情到不堪言處,分付東流。
【注釋】
①亭皋:水邊的平地。
②搗衣:其實就是“洗衣”,洗衣過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
③青鳥沉浮:音信全無。
【譯文】
樹葉紛紛飄落在水邊平地上,重陽將近,又是婦女為親人捶打寒衣的深秋了。怎奈我像庾信那樣在他鄉羈留,滿腹愁緒,雙鬢漸白。輕慢地把菊花插在頭上,恐怕那菊花也會感到羞辱吧。天色已晚,遙望楚天,一直望到水氣籠罩的白蘋盡頭,一直望到水邊開花的紅蓼深處。芳草含情,延伸到天際,牽動離人的憂愁。斜陽無語,鴻雁橫渡南浦,我在西樓久久佇立。
不知伊人是否安康?雖然有書信和題詩,可是兩地渺遠,無從寄送。碧云已合而伊人未至,青鳥杳然而音書全無。伊人也許在風前月下,芳心懊惱,眉頭緊皺,怎么也無法停止這相思之愁。情到深處,無從訴說,不如交付給東去的江流。
【鑒賞】
這是一首行役詞。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以蕭疏之景襯心中寂寥、相思之情。起首三句“木葉”、“重陽”和“搗衣”三事連用,飽含思鄉念歸之情。這三事雖是直述而出,但用情之深,令人讀之黯然。隨后四句寫思鄉之苦。“庾腸”、“潘鬢”分別化用庾信羈旅北地而不忘家國和西晉文學家潘岳“三十有二,始見二毛”的典故,可見詞人思鄉情切。“楚天”以下七句,句句寫景,如江河直下,飽含深情。“白蘋”、“紅蓼”都是引人愁思的事物,所以說“芳草有情”。“夕陽無語”寓情于景,用擬人手法寫游子的思鄉之情。“雁橫南浦”寫大雁尚按時回歸,而人卻連雁都不如,相見無期。
下片情景交融,視角轉換,幻想情人的相思情態。“玉容”即所思之人,“玉”言其人之美。“香箋”四句,是游子對情人的懷想。隨后四句,從情人的角度切入,虛寫情人懷念游子時的狀貌,襯托出游子對情人真摯的情感和濃烈的相思。最后兩句,融情于景,寫相思深切,以至于無語。其實也不是不想說,只是說之無用,反添愁苦,還不如付之滔滔江水。
這首詞物象豐富,情感真摯,手法細膩,境界深沉,感人肺腑。
上一篇:張耒《秋蕊香·簾幕疏疏風透》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