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孫
王沂孫(約1230~1291),字圣與,號碧山,又號中仙,因家居玉笥山,遂又號玉笥山人,祖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工文辭,好交游。宋亡時,王沂孫曾與唐玨、周密等結(jié)社賦詞,以抒亡國之悲。元世祖至元年間,王沂孫迫于無奈一度出為慶元路學正,但不久即辭官。晚年常交游于杭州、紹興間。其辭章法縝密,頗具個性。今存有詞作六十余首,輯為《碧山樂府》集,或稱《花外集》。
高陽臺·和周草窗寄越中諸友韻
【原文】
殘雪庭陰,輕寒簾影,霏霏玉管春葭 ① 。小貼金泥 ② ,不知春在誰家。相思一夜窗前夢,奈個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滿樹幽香,滿地橫斜。
江南自是離愁苦,況游驄古道,歸雁平沙。怎得銀箋,殷勤說與年華。如今處處生芳草,縱憑高、不見天涯。更消他,幾度春風,幾度飛花。
【注釋】
①春葭:春天初生的蘆葦。古人為了計算時節(jié),將蘆葦燒成灰,放在玉管內(nèi),到了某一節(jié)氣,相應玉管內(nèi)的灰就會自行飛出。
②小貼金泥:古時習俗,在立春日貼泥金紙的帖子,上書“宜春”或詩句。
【譯文】
庭院背陰處還留有殘雪,輕微的寒氣晃動簾影,律管中葭灰霏霏,節(jié)令已到立春。“宜春”的泥金紙?zhí)呀?jīng)貼出,卻不知春天落到誰家門庭?相思深情使我進入夢境,無奈那人仍水隔天遮去無影。夢醒時倍感凄涼,眼前是滿樹梅花幽香四溢,滿地梅枝橫斜搖曳疏影。
江南三月本來是離愁已苦,更何況孤身縱馬在北方古道,悵然遙望平沙上北歸的雁群。多想找到一張潔白信箋,殷勤地訴說那些苦苦相思的晨昏。如今春回大地,處處芳草,縱能憑高望遠,也不見天涯故人。你我都已老邁,還能消得幾回無情的東風肆虐,幾回傷心的落花飄零。
【鑒賞】
這首詞為唱和周密詞而作,抒發(fā)了詞人對友人的懷念和亡國之后的感傷。周草窗,即周密,是詞人的好友。他們經(jīng)常結(jié)伴游越地山水,并相互賦詞唱和。
上片重在懷友。“殘雪”三句描寫殘冬景色。庭院背陰處尚存殘雪,風也不時投過門簾,將些許寒意送入屋中,而玉管中的葭灰隨著立春時節(jié)的到來,已經(jīng)飄然飛出。詞人此處雖然提到立春,但字里行間充斥的卻是殘冬的寒意。隨后,“小貼金泥”兩句進一步寫立春,但氣氛依然悲涼、落寞。立春了,又要“小貼金泥”了,但在這寒氣依舊逼人的殘冬,不知道這春在誰家中呢?明明立春,詞人卻能避開春的生機盎然,寫出如此悲傷的語調(diào),可見心中愁苦至極。“相思”三句點明愁苦緣由,因為夢中還和好友相聚,夢醒后卻“水隔天遮”。末尾“但凄然”三句,詞人用“滿樹幽香,滿地橫斜”的夢境,反襯朋友所在之地的凄涼,同時也暗寓周密的高潔品質(zhì)。
下片重在抒情。起句直抒胸臆,點出離愁之苦,而“況游驄古道,歸雁平沙”兩句,則隱隱帶有亡國之恨。隨后,“怎得銀箋”兩句,詞人進一步訴說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他想要將“年華”“殷勤說與”,但怎奈兩人有萬水千山之隔,至此,離愁之苦更濃。“如今處處生芳草”六句,詞人通過對春景的描繪,進一步烘托自己的離愁別緒和相思之苦。尤其最后兩句,“幾度春風,幾度飛花”,將詞人連年來飽受相思摧殘的情景刻畫得淋漓盡致。
全詞情感真摯,刻畫有力,詞風清麗婉約,韻律感強,頗值得玩味。
上一篇:王沂孫《水龍吟·落葉》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齊天樂》表達什么?《齊天樂》原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