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我家江[1]水初發源,宦游[2]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3]南畔石盤陀[4],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5]望鄉國[6],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7]畏晚尋歸楫[8],山僧[9]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項[10]靴文[11]細,斷霞[12]半空魚尾赤[13]。
是時[14]江月初生魄[15],二更[16]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17]明,飛焰照山棲鳥驚[18]。
悵然[19]臥心莫識[20]歸,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21]江神豈得已[22],有田不歸如江水[23]。
【注釋】
[1]江:長江。蘇軾的家鄉眉山在岷江邊上,岷江是長江的支流,古人誤認為是長江上游,故此說他家是長江的發源地。
[2]宦游:外出做官,蘇軾入京候官是沿岷江、長江出蜀的,這次赴杭州又來到近海的鎮江,故有此句。汪師韓說:“起二句將萬里程、半生事一筆道盡。”
[3]中泠:泉名,在金山西北,泉水甘美,用以沖茶,被認為天下第一。
[4]畔:旁邊。盤陀:巨石不平的樣子。
[5]絕頂:極頂,指金山最高處。
[6]鄉國:家鄉。
[7]羈愁:旅游在外的人的憂愁。
[8]楫:劃船的工具,這里代指船。
[9]山僧:指金山寺長老寶覺、圓通。
[10]萬項:形容長江江面遼闊。
[11]靴紋:鞋上的紋路,比喻江面的波紋。
[12]斷霞:此指成片的晚霞。
[13]魚尾赤:像魚尾一樣的紅。
[14]是時:這時。
[15]魄:月初出時四周的微光。
[16]更:舊時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二更約為晚上十點左右。蘇軾是十一月三日游金山寺的,為月初,月落得很早。
[17]炬火:這里指山林水澤在月黑之時常有野火閃現,有月即不可見。
[18]棲鳥:晚上歇息在巢里的烏鴉。
[19]悵然:心情迷惘的樣子。
[20]心莫識:不認識那些炬火、飛焰究竟是什么東西,故有下句所寫的疑惑。
[21]謝:告罪,道歉。
[22]豈得已:哪得已,即不得已。
[23]如江水:古人常指水發誓,取明白如水的意思。
【譯文】
我家住在長江發源的地方,我外出做官,直送江水到海邊。聽說潮水來時,潮浪高達一丈,寒冷的冬天還能看見沙痕斑斑。中泠泉南邊巨大的江石高低錯落,自古以來就隨著江濤時隱時現。登上金山的最高頂遙望故鄉,長江南北眾多青山遮住了視線。旅愁纏繞又擔心天晚,忙尋歸船,山僧苦苦挽留,要我欣賞落日的景觀。微風吹挑遼闊的江面,江波細如靴紋,像魚尾一樣的片片晚霞,染紅了半邊天。這時江月初升,剛剛泛起微弱的光環,才打二更,月已西沉,到處漆黑一團。在大江中心,好像燃起了明亮的火炬,火光閃耀山頭,把棲息的鳥兒驚散,心中弄不清楚,只好迷惘地去睡覺,不是鬼也不像是人,究竟是什么光?江山這樣壯觀,卻不歸臥山林,江神都感到奇怪,認為我太愚頑,我向江神告罪,并指著江水發誓:沒法呵,有田可耕,哪會不歸臥林泉!
【解析】
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金山上。蘇軾在仕途上一直很不順利,宋英宗治平元年((1065)他罷鳳翔府簽判任,還朝判登聞鼓院;第二年父親病逝,返蜀守喪三年;熙寧二年(1069)回到京城,王安石變法已經開始。蘇軾同王安石的政治主張歷來不同,遭到了王安石同黨的嫉恨。他們誣蔑蘇軾扶父喪返蜀時販運私鹽,蘇軾未作任何辯解,只求出任地方官以回避新黨。熙寧四年(1071)四月蘇軾被命為杭州通判,七月出京,十一月途經鎮江,游金山寺,作這首詩。由于仕途失意,因此,在這首詩中他抒發了對做官的厭倦,對故鄉的懷念,對歸隱江湖的向往。這首詩依次寫了來自故鄉的長江在白天(前八句)、黃昏(“羈愁”四句),月夜和月落后(“是時”六句)的不同景色,并由此產生了奇妙的幻想,覺得江山如此多嬌,而自己卻不歸臥江湖,江神都在責怪自己了。全詩結構謹嚴,首尾呼應,想象豐富,筆力矯健,是蘇軾七言古詩的代表作。
上一篇:蘇軾《漁家傲(千古龍蟠并虎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獄中寄子由》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