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訓《長江絕島圖》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1]小孤[2]江中央[3]。
崖崩路絕猿鳥去[4],惟有喬木[5]摻天[6]長。
客舟何處來,棹(zhào)歌[7]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8],孤山久與船低昂[9]。
峨峨兩煙鬟(huán),曉鏡開新妝[10]。
舟中賈客[11]莫漫狂[12],小姑前年嫁彭郎[13]。
【注釋】
[1]大孤:大孤山,在江西九江鄱陽湖中。
[2]小孤: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古城西北九十里處的長江中。兩山遙遙相對。
[3]中央:中間。
[4]“崖崩”句:形容山路險絕,猿猴飛鳥都無法在此生活,不得不離去。
[5]喬木:高大的樹木。
[6]摻天:即參天,直插云霄。
[7]棹(zhào)歌:劃船人的歌聲。
[8]沙平:沙岸平直。風軟:風力微弱。望不到:指客舟可以望見卻久久不能到岸。沙岸平直則流水舒緩,風力微弱則船行緩慢,這二者是因,“望不到”是果。
[9]低昂:一起一落,形容山與船在水波中蕩漾。
[10]“峨峨”兩句:煙霧繚繞、聳立江心的大小孤山,正像早晨對著鏡子重新梳妝打扮的美女頭上的一對發髻。鬟(huán):美女頭上的一對發髻。
[11]賈客:商人。
[12]漫狂:隨隨便便,即輕狂,不受禮法約束。
[13]“小姑”句:據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載,民間把小孤山傳為小姑山,把彭浪礬(在小孤山對岸)傳為彭郎磯,并說“彭郎者,小姑婿也”。蘇軾隨手拈來這一民間傳說,并以假作真,戲誡“舟中賈客”,顯得非常風趣幽默。
【譯文】
山色蒼翠,江水茫茫無際,大小孤山矗立在長江中央。崖壁崩塌,山路斷絕,不見猿鳥蹤跡,只有高大的樹木直刺云天,生長興旺。從哪里飄來一只客船?劃船人的歌聲在江中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沙灘平直,風力微弱,船兒遲遲不能到岸,孤山與客船久久地隨波起落蕩漾。
清晨煙霧繚繞,聳立江心的大小孤山,正像剛梳妝好的美人發髻映在鏡中一樣。船上的商人啊,莫要輕狂放蕩,小姑早有伴侶,前年已嫁給彭郎。
【解析】
李思訓是唐代著名畫家,善畫山水樹石,是中國山水畫北派的開山祖師。《長江絕島圖》是他的名作(現已失傳),畫的是長江中的大、小孤山。元豐元年(1078)冬,蘇軾知徐州時看到這幅名畫,寫下這首題畫詩。詩的前四句寫畫中絕島,中間四句寫畫中客舟,末四句為合寫,利用民間傳說,以戲語結尾,妙趣橫生。全詩以畫面為線索,一氣呵成,但又不拘泥于畫面,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如棹歌抑揚,結尾的戲語,都含有蘇軾的想象和發揮。
上一篇:蘇軾《木蘭花令(霜余已失長淮闊)》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蘇軾《梅花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