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采玉歌
李 賀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
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當步搖的脆響從歷史的地層中傳來,我們就看到了兩個世界的靈魂。
以玉制器源于何時,已不得而知,但尚玉之風的長盛不衰倒是一個無須考證的事實。玉石的溫潤潔美,致密晶瑩,恰恰對應著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形態:仁、義、禮、智、信,于是謙謙君子之德常被比之于玉性,而歷代帝王和封建官紳為標榜宣揚自己的“玉德”,也逐漸積聚和承傳成一種尚玉之風,不但祭祀宗廟的禮器用玉,王孫媵嬪的佩飾用玉,就連殉葬,玉石也成了顯示其地位與德行的重要標志。
作為著名的產玉之鄉,西安近郊的藍田縣早在秦獻公六年(公元前379年)就已設縣,以周禮玉之美者為藍,縣出美玉,故名藍田。彼時,葬玉之風盛行,藍田玉曾一度被用來制作玉喪器。而將藍田玉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則不能不提到秦始皇。據《太平御覽》引玉璽譜記載,秦始皇時,得藍田水蒼玉,遂命李斯篆文,制為傳國玉璽,八面正方螭紐,以魚蟲鶴蟮蛟龍刻之,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自此,藍田玉遂成為國家重器,同時也成為宮廷之中備受青睞的貢品。到了漢代,尚玉之風更盛,《漢書·地理志》載,漢宮所用美玉幾乎都產自藍田,在漢茂陵出土的漢武帝時的大玉鋪首均為藍田玉所制,而漢樂府《羽林郎》中更有胡姬“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的詩句;當歷史走到唐代,王孫妃嬪、達官顯貴對玉的奢求也達到極致,藍田玉的開發隨之進入空前的鼎盛時期,彼時,玉石已經成為藍田向朝廷貢奉的主要貢品之一。而隨著制玉工藝的日臻成熟,唐玉器也有了更加明細的劃分,主要分為玉禮器、玉喪器及生活玉器幾類,具體形制則分為:圭、璧、璜、琮、瑁、睿、琥、散、敦、珩、戚、玳、璋、玉律管、蹬、押及釵、環、鐲、玉帶等數十種,在這其中,用途最多的就是玉帶飾和玉步搖,為此,唐代規定了明確而嚴格的用玉制度,玉帶列在金銀銅鐵帶之上,玉步搖則由金銀銅金屬嵌藍玉而成,玉片極薄,雕有精致的花鳥紋飾。傳說當年李隆基寵幸楊玉環,送給這位美人的第一件禮物就是藍田玉,由于其紋理結構似冰塊撕裂一般,所以后來人們用楊玉環的小名芙蓉命名此玉為“冰花芙蓉玉”。
受苦的自然是黎庶蒼生,他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卻為了成就帝王官紳的“玉德”,而遠涉重山峽谷、激流險隘。在技術手段并不發達的古代,撈玉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艱辛的采玉方法,春季氣溫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漲,山上的一些原生玉礦經風化剝蝕后,玉石碎塊便由洪水攜帶奔流而下,到了低洼地帶因流速驟減,玉石就堆積在河灘和河床中,秋季隨著氣溫下降,河水漸落,玉石得以顯露,人們更開始了艱苦的采玉工作。山巖高聳起欲望的峰巒,江河騰動起欲望的洪波,二者之間,卻懸掛著一根采玉的繩子,懸掛著一個瘦弱的生命。錦衣玉食的王孫貴胄們永遠也讀不懂這幀哀婉的風景,而水下的玉石知道,采玉人眼中的秋天一如羊脂玉中的歷歷瑕斑,充斥著最蒼涼的血色。
成批的玉石從深山峽谷中走入京城,在那里,粗糙的玉石被打磨拋光,繼而被雕琢成玲瓏剔透的玉環、玉璧、玉玦、玉簪。陽光之下,麗人們將華貴的步搖插進青絲,娉婷起燦爛的步伐。玉片悅耳的撞擊聲和諧地對應著每一張粉靨,麗人們卻同時忽視了一叢滲進步搖的血斑。
上一篇:李 賀《南園十三首·其七》賞析
下一篇:李 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