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
赤縣扶桑,
一衣帶水,
一葦可航。
昔鑒真盲目,
浮桴東海,
晁衡負笈,
埋骨盛唐。
情比肺肝,
形同唇齒,
文化交流有耿光。
堪回想,
兩千年友誼,
不同尋常。
豈容戰犯猖狂,
八十載風雷激大洋。
喜霧霽云開,
渠成水到,
秋高氣爽,
菊茂花香;
公報飛傳,
邦交恢復,
一片歡聲起四方。
從今后,
望言行信果,
和睦萬邦。
1972年秋作于北京
導讀
1972年9月29日,中日雙方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揭開了中日兩國關系史上的新篇章,標志著中日兩國之間自甲午戰爭以來不正常狀態的中止。從此開啟了中日兩國關系新的起點,確定了兩國之間一種新的信賴關系,奠定了亞洲和平的基礎。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為祝賀這一歷史性事件,寫下了這首《沁園春——祝中日恢復邦交》。詞的上闋生動概括了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和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赤縣、扶桑是中國與日本的別名,鑒真、晃衡則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國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六次東渡,雙目失明仍堅持赴日本傳授佛經和盛唐文化;日本遣唐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入唐后改名晁衡,終身仕唐,并與中國詩人李白、王維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詞的下闋表達了雙方停止戰爭,重修睦鄰友好,對未來和平共處的寄望。“八十載風雷激大洋”,指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打響了甲午戰爭的第一炮。此后中日兩國籠罩在近半個世紀的戰火硝煙當中,直至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停戰詔書》,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兩國間的戰爭結束。27年后,在兩國人民共同努力下,終得云開霧散,兩國恢復邦交,“從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萬邦”。
上一篇:郭沫若《水調歌頭·登采石磯太白樓》詩文賞析
下一篇:郭沫若《波與云》詩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