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偉大
中國人不愧是大陸性的民族,大概一般的人都喜歡偉大。
民國初年有兵權在手里的人差不多人人都想當偉人,人人都想當領袖,弄得來受過外國人的譏評:“中國的將軍比士兵還要多。”這傾向在近年來是已經大大地糾正了。
但在文藝界上我們二十年如一日地,也常常聽見人們在嚷著:中國為什么沒有偉大的作家呀?為什么沒有偉大的作品呀?期望偉大的心切真有如大旱之望云霓。
今天又看見一種小報上,有一位大師寫了一篇小文,要作家們以司馬光為例,費十九年工夫寫出一部《資治通鑒》。
這提議是很懇切的,富有教訓的意義,凡是從事寫作的人們似乎誰都應該虔誠地接受。
不過可惜的是:那位大師卻只費了十九分鐘(?)的工夫,為小報寫出了那樣的一篇小文!
看來,眼睛的通病是只能看見別人的短長,卻看不見自己網膜上的黑暗。
其實偉大不偉大倒在其次。主要的是應該追問:究竟要在怎樣的條件之下,才寫得出那樣大部頭的書?而且所寫出的也還須得看看:究竟是不是合乎真善美的標準?
假使短而適宜,則“天下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假使大而無當,則“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
假使短而適宜,則“天下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老是替大人君子說話的司馬光,從肯苦心述作的一點來說,固然偉大,但肯關心小民疾苦的王安石,他的死對頭,雖然沒有留下《資治通鑒》,而從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風度來說,卻似乎并不亞于他的偉大。
又如貴族大地主托爾斯泰,費了十六年工夫寫出了一部洋洋三百萬言的《戰爭與和平》,固然偉大;但如演員莎士比亞,二十六歲開始寫作,四十六歲退隱還鄉,中間正恰巧是十九年,竟留下了三十四種名劇和好些不朽的詩篇,全世界的人也都在公認著他是偉大。——自然,近來也有人在懷疑他的存在,就因為他寫得太快,而且太好,因此想剝奪他的名譽:但結果只是蜉蝣撼大樹而已。
《戰爭與和平》固然是值得佩服,雖然在托翁末年他自己把那價值貶折了。但它的值得佩服,并不僅是因為它的大,而是因為它的好。
莎翁的名劇每種很少有超過十萬字以上的,但你能因為它們的不長而消滅作品的價值嗎?
嘴是兩層皮,筆可兩邊倒。隨你倒在那一邊都可以倒得出一些道理來。不過最好不要吃飽了飯再把大帽子來壓人吧,物質的壓力已經夠偉大了!
孔子也沒有做過大部頭的書,然而偉大是毫無問題的。他在兩千多年前已就曉得說:“博弈猶賢”的話,這可給予了人以無限的鼓勵。
你口渴了,難道一定要到大海邊上去才喝水么?海水不經過提煉是咸得不能入口的呀!
我們誠懇地希望,在中國的文藝界不要也弄到將軍多過于士兵。
1942年10月28日
上一篇:郭沫若詩文名篇《《魯迅詩稿》序》原文賞析
下一篇:郭沫若詩文名篇《丁東草(三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