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滄州(今河北景縣)人。少年時孤貧,長時間客居梁宋。天寶八年(749),參加科舉中第,被任命為封丘尉。天寶十一年辭官,第二年進入節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書記。安史之亂后升為侍御史,后任諫議大夫。肅宗時,曾任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后轉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后期任散騎常侍,被封為渤海侯,直至病逝。他是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詩歌風格豪邁粗獷,尤以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最有特色。他與岑參一起被后人稱為“高岑”。
營州歌
【原文】
營州少年厭原野,孤裘蒙茸獵城下。虜酒千鐘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
【譯文】
營州少年自小就習慣茫茫的原野,時常能在城外的郊野上看見他們打獵的身影。喝千鐘胡虜酒都不能使人醉倒,胡人十歲就能騎馬了。
【鑒賞】
高適的這首絕句好似風情速寫,頗有邊塞生活的情趣。
穿著毛茸茸的狐皮袍子在城外郊野上打獵,這在一般人眼里難免有些粗野,但在營州,這卻是平常的生活情景。生活在這里的少年,從小受牧獵騎射之風熏陶,養成了好酒豪飲的習慣,練成了馳騁疆場的本事。詩人正是從這似乎有些粗野的城下打獵活動中,看到了邊塞少年那向往原野的純真心靈,豪放性情,勇敢精神,令人感到新鮮興奮,并由衷地欣賞。詩中少年形象生動鮮明。“狐裘蒙茸”,顯出了純真;“千鐘不醉”,顯出了豪放之性;“十歲騎馬”,顯出了勇敢。這一切都展示出了典型的邊塞生活。
詩人在構思上直抒胸臆,即興寄情;采用白描的手法但筆墨粗放,這是這首絕句的藝術特點。詩人好像瞬間就被那城下少年的打獵活動給吸引住了,似乎是出口成章地贊揚了他們的精神,一氣呵成,毫無拖泥帶水之感。細節描寫真實而又夸張,少年性格典型而又鮮明。詩人擅長抓住生活現象的本質特征,并能精練地表達出來,使整個作品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邊塞風情。在唐代詩人所作的邊塞詩中,這樣熱情贊美人民生活習尚的作品并不多見,所以這首絕句也就顯得尤為珍貴。
上一篇:高適《封丘作》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