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攻篇
曹操曰:欲攻敵,必先謀。
本篇講述的是大戰來臨時需要采用什么樣的策略。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深入敵國境內,孤立國都,斷掉它的內外聯系,讓敵國投降是上策。用兵力打敗它則是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曹操曰:《司馬法》曰:“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為旅。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一旅已下至一百人也。
原本作“一校已上”,已經改正。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在《孫子兵法》中,“不戰而屈人之兵”乃是最佳的結果。
故上兵伐謀,
曹操曰:敵始有謀,伐之易也。
在敵人還沒有做出具體的籌劃安排時,就出兵討伐它。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將合也。
從外交上打擊敵人,使之處于孤立無援的地位。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已成也。
攻擊敵軍,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下政攻城。
曹操曰:敵國以收其外糧,城以攻之,為下政也。
敵人把外圍的糧食收集起來以守城,那么攻打城池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時間久了就更加不利,所以攻打城池乃是下策。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fén)辒(wēn),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yīn)又三月而后已;
曹操曰:修,治也;櫓,大楯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備也;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蜚樓云梯之屬;距闉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轒辒,古時候攻城使用的兵車。闉,堆一座高出敵人城墻的土山,士兵站在上面向城內的敵人射箭,為攻城的部隊作掩護。蜚,原本是“飛”,今從《太平御覽》改正。積,原本作“稍”,今從《太平御覽》改正。
將不勝心之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
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墻,殺傷士卒也。
將領不可以意氣用事,否則只會白白斷送士兵的生命。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曹操曰:毀滅人國,不久露師也。
消滅敵國,不能讓部隊長久地在外作戰。
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于天下,不頓兵血刃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就可以得到對方的國家和城池,不用勞頓軍隊,兵不血刃就可以得到天下,這是最好的策略。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謂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不用十也,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呂布也。
曹操舉了兵圍下邳生擒呂布的例子,說明用強大的兵力包圍弱小的兵力,敵人將不戰而敗。不用十也,根據《通典》補。
五則攻之,
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有強于敵人五倍的兵力,就可以發起進攻,五分之三的兵力正面攻擊,五分之二的兵力從旁策應。原本“二術”作“一術”,根據杜牧、張預的注改正。
倍則分之,
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
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讓我方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一術為正,一術為奇”是曹操領悟出的一種打法。
敵則能戰之,
曹操曰:己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伏奇以勝之。
敵我兵力相當,在作戰過程中,善戰者會在這個時候設伏,出其不意,戰勝對方。
少則能逃之,
曹操曰:高壁堅壘,勿與戰也。
敵人城池堅固時就不要去攻打城池,避免無謂的犧牲。
不若則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當我方的兵力不如對方的兵力時,不要與之交戰。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自身實力比較弱的時候,不要堅守,否則很可能會成為敵人的俘虜。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
曹操曰:將周密,謀不泄也。
國君和將帥的關系,國君信任將帥,將帥忠誠國君,這樣親密的關系,國家必定會強盛;如若國君和將帥發生了嫌隙,國家必定會衰弱。
輔隙則國必弱。
曹操曰:形見于外也。
國君對將帥不信任,作戰基本就會失敗。這在戰國時期常見。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mí)軍;
曹操曰:縻,御也。
國君不了解前線的情況,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命令其前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命令其后退。國君不了解軍中情況卻要干預軍隊的指揮,不了解軍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而隨機應變,總想要下屬無時無刻地向他匯報、請示,這樣一來,肯定會延誤戰機,造成重大事故。曹操把“縻”解釋為“御”,就是說作為國君,不能亂指揮,不能干預軍中事務,不能獨斷專行而不給將帥隨機應變的權利。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曹操的補充說明,意思是說軍隊中的制度、禮儀不能搬到國中,國中的制度、禮儀也不能搬到軍隊中,禮是不可以治兵的。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曹操曰:引,奪也。
把“引”注為“奪”,各方諸侯看三軍被搞亂,必然會前來進犯,并會取得勝利。由此可見,國君干預軍中事宜,是自取滅亡的做法。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
曹操曰:君臣同欲。
國中上下、軍中上下,利益、目標相同。
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曹操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也。
軍隊前進或后退都要根據實際情況而隨機應變,國君不應該隨意插手。
此五者,勝之道也。
曹操曰:此上五事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了解敵人也要了解自己,方才百戰不殆;不知道敵人而只知道自己,勝負各半;不知道敵人,也不知道自己,則每一戰都會使自己陷入危險之中。
上一篇:曹操《請追增郭嘉封邑表》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陌上桑》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