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治道德引導民主法治
政治道德與民主法治相互影響,政治道德建設以民主法治為依托,民主法治建設也需要政治道德的引導。政治道德可以彌補民主法治的局限,提升民主法治的境界,引導民主法治進行改革和完善。
(一)政治道德營造民主法治的條件
民主法治的建立和運行需要一定的社會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是這個國家的政治道德狀況較好。托克維爾指出在法國大革命時“民主革命在社會的實體內發生了,但在法律、思想、民情和道德方面沒有發生為使這場革命變得有益而不可缺少的相應變化。因此,我們雖然有了民主,但是缺乏可以減輕它的弊端和發揚它的固有長處的東西;我們只看到它帶來的害處,而未得到它可以提供的好處。”這種深刻認識提醒我們,沒有與民主法治相關的政治道德思想的引導,民主法治無法立根,甚至會走向反面。美國現行政治體制能夠成功確立,與開國總統華盛頓等領導人的道德素養有重大關系。二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盲目效仿西方民主,結果民主成了“政治秀”,法治進展緩慢,官員腐敗、治安惡化、爭辯頻繁,社會秩序、民主制滑向崩潰,法律被束之高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甚至造成社會動蕩,經濟和民生遭殃,更使人民對民主產生幻滅感。在當代世界,培養具有獨立人格、能理性選擇的公民是現代民主法治實施的前提。整個社會要崇尚民主、信仰法律,民主法治才能落地生根并開花結果。
(二)政治道德彌補民主法治的局限
民主法治相比專制人治是重大的歷史進步,但民主法治不是萬能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民主的要義是人民當家做主,但現代國家幅員遼闊,不可能由全體公民共同管理,也不可能由全體公民輪流管理,于是代議制就成了民主的基本形態,選舉成了公民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主要形式。理論上人民與政府的利益一致,但事實上二者的利益是存在矛盾的。密爾在《論自由》中告訴我們:“運用權力的‘人民’與權力所加的人民并不永是同一的;而所說的‘自治政府’亦非每人管治自己的政府,而是每人都被所有其余的人管治的政府?!边x舉不可能時時舉行,議會也不可能天天開會,人民行使民主權利會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所以,在民主制度下,出現侵害人民合法利益的事件也常有發生。所以,在日常的政治活動中,特別是社會無法監督的情況下,領導人的道德覺悟和自律能力是保證權力合法合理行使的重要依靠。法治也有其自身的局限,由于受人類理性的限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難免具有滯后性、模糊性,甚至與現實生活相沖突,要保證法律的公正執行,對執法人員會有很高的道德要求,需要執法人員根據道德的基本原則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當法律法規出現漏洞時,就應該依據道德原則和道德標準進行處理。當法律體系內部出現矛盾和沖突難以適用時,也應該根據道德原則和道德標準選擇合適的法律條文。另外,“徒法不足以自行”,如果執法人員道德素質不高,人民群眾法律素養低,制定再好的法律在現實生活中也會變樣走形。
(三)政治道德促進民主法治的統一
政治道德也是克服民主與法治在現實發展中的分殊,將二者統一起來的基礎。雖然從邏輯上說,沒有民主,就不會有法治;沒有法治,也不會有真正的民主。但民主與法治在現實發展中并不是天然統一的。民主社會不一定就是法治社會,反之,法治社會也不一定是民主社會。離開法治,民主發展到極端就有可能出現“民主的專制”或“多數人的暴政”。德國希特勒的納粹獨裁政府就是通過民主的形式取得政權的。杰弗遜曾指出:“一百七十三個暴君必然與一個暴君一樣具有壓迫性……一個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專制政府并不是我們奮斗所尋求的目標?!钡诙问澜绱髴鹬校勺杂蛇x舉產生的立法機關授權美國行政當局將日本裔的公民關進集中營。中國“文化大革命”的眾多批斗行為,造成“無法無天”的局面,也是在“多數人同意并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前幾年中國“甲流”暴發期間,媒體曾經報道過,以“多數人一致同意”為由,把兩個疑似“甲流”患者的乘客趕下車,用極端的民主剝奪了兩人乘坐公共車輛的權利。極端的民主,不但沒有法治,而且法律照樣會淪為民主的工具。在一定意義上說,民主的專制比不加掩飾的專制更為可怕。同樣,重視法律的社會也并不一定都是民主社會。亞洲一些經濟成功的國家和地區,民主的水平并不甚高,可以說是“有法治少民主”的社會,如新加坡和回歸前的香港。新加坡法治發達,法度嚴謹,但其民主制度與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更多的是自己的特色。世界各國公認香港回歸前是一個法治社會,卻不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如何克服民主與法治二者之間的分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從政治道德的高度來思考。民主和法治的根本目的和道德目標都是為了維護保障人的基本權利,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民主法治的實現形式和運作過程不能損害民主法治這一根本目的和道德目標。保障人權,服務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民主與法治的共同道德基礎。尊重人民的意愿,強調法律的權威,其目標都是一致的。離開人權,民主和法治只能空有其殼;而以保障人權,服務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民主與法治的發展必然是融合的。只有從這一道德基礎出發,我們追求民主法治的過程才不至于片面強調民主而否定法治,或者片面強調法治而否定民主。
(四)政治道德提升民主法治的境界
對于治國而言,民主法治是一種基礎性的制度,是大廈的底座,但大廈能蓋多高,則取決于政治道德。“民主不能保證公民幸福、事業發達、健康、聰明、和平或正義。實現這些目標超出一切政府的能力,民主政府也不例外?!狈ㄖ螌τ趹蛺号c揚善而言,主要的功能還是側重于是懲惡。民主法治的體制能夠約束國家公權力的運行,使得執政者不能做壞事,也不敢做壞事,但是并不能保證所有的執政者都能夠有很大的作為、能夠創造一流的政績。一個國家民主法治化程度并不是取決于這個國家的法律完備程度,而是取決于民主法治制度設計所代表的民主法治思想程度、國民內心對民主法治理念的理解程度和現實中國民的行為習慣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度。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經驗上看,民主法治通常并不能用來直接解決人的道德問題。道德源于人心向上的一種積極力量,雖然法律通過命令和制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觸動人心,也可以維護基本的社會倫理,但源于人心的積極力量并不能僅僅依靠外在法律的消極強制調動起來。但是,世界民主法治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到目前為止,民主法治是“最不壞”的政治制度。民主法治為人的道德生活存留了廣闊自主空間,因為能夠在倫理意義上成為政治目標的只有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政治道德內化為執政者的政治良心,促使執政者形成正確的善惡觀和榮辱觀,從而使執政者行為自律,正確地把握運用手中掌握的權力,防止權力尋租,規約權力越軌。在政治道德的引導下,執政者通過確立崇高的政治理想,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在民主法治的制度框架內,做到心懷天下,以促進民生為己任,建設一個社會公正、充滿友愛、人民生活幸福的國家。
(五)政治道德引導民主法治的改革
民主法治這種制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在變化,民主法治也需要不斷地改革。政治道德具有強烈的實踐特性,能夠引導民主法治的自我完善。政治道德有助于建立一個政治性質的公共活動的價值空間,它使人們結成一個在價值觀上達成統一的政治生活共同體。政治道德作為政治制度、政治組織結構和行政管理模式以及民眾參政態度和方式的“精神氣質”也引導著社會的道德實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制度的發展也是按照其政治道德發展的內在邏輯進行的。西方民主經過了兩次歷史性的跨越。第一次是古代民主向近代民主的跨越。古代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民主是代議制民主。第二次是近代民主向現代民主的跨越。為解決議會內黨派之間的矛盾、議會與政府其他機構的矛盾、政府與人民的矛盾,20世紀西方民主在形式上由間接民主向著間接民主與直接民主相結合轉變。20世紀后期,針對競爭性民主的局限,出現了協商民主的理論和實踐。建國至今,中國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之中。怎么發展?怎么完善?政治制度的改革不能沒有目標。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離不開政治道德的引導,因為政治制度的目標和政治道德的目標是一致的,就那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人民當家做主,更好地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更好地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政治道德是民主法治不斷完善的動力,政治道德通過內心的“法”來調節人們的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維持一定的社會政治秩序,為國家政治制度改革營造條件。
上一篇:政治道德價值的實現
下一篇:政治道德的價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