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謀略著作,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宋代朝廷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草創,后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約成書于春秋戰國之交,原書十三篇,今存《孫子兵法》約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計篇》,主要論述謀劃和研究戰爭的重要性,通過謀略運籌和主觀指導能力的分析,求得對戰爭勝負的預見,提出了“五事”、“七計”、“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第二《作戰篇》,主要討論物力、財力、人力與戰爭的關系,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思想和“因糧于敵”的原則;第三《謀攻篇》,主要論述“上兵伐謀”的“全勝”謀略,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著名軍事規律;第四《形篇》,主要論述戰爭必須具備客觀物質力量即軍事實力,中心講“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第五《勢篇》,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如何正確實行作戰指揮、謀劃的問題,通過靈活地變換戰術和正確地使用兵力,造成銳不可擋的有利勢態;第六《虛實篇》,主要論述作戰指揮中要“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因敵而勝”,中心講用“示形”欺騙敵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的謀略;第七《軍爭篇》,主要論述爭取戰場主動權的計謀,提出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軍事原則;第八《九變篇》,主要論述根據各種戰場情況靈活運用軍事原則的方法,提出了“必雜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軍篇》,主要論述行軍、宿營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及利用地形地物,偵察判斷敵情的謀略;第十《地形篇》,主要論述地形的種類與作戰的關系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行動原則,還提出了“視卒如愛子”的觀點;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論述九種不同作戰地區及其用兵原則,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襲擊的作戰計謀;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論述火攻的種類、條件和實施方法;第十三《用間篇》,從戰略的高度論述了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各種間諜的使用策略,提出“先知敵情”不可取于鬼神,“必取于人”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到日本,十八世紀傳到了歐洲,相繼出現了法、英、德、俄等譯本,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的譯本。《孫子兵法》被推崇為“兵學圣典”、“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該書飲譽千年,傳抄翻刻者歷代不斷,自曹操開注《孫子》先河之后,更是注家蜂起,產生了眾多的版本,歷代注解批校《孫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種版本近四百種,現存最早版本要算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漢初抄本。而現存最早的刻本則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武經七書》本和南宋寧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孫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夾有某些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成份,過分夸大將帥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應有所揚棄。
上一篇:孫中山
下一篇:孫臏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