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家王弼與玄學
魏晉時期,山陽郡有一個王姓家里添了一個男丁,取名叫王弼。王弼家世顯赫,他的曾外祖父是東漢末號稱“八俊”之一、身為荊州牧的劉表;六世祖是東漢時名高天下的王龔,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劉暢為漢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父親王業,官至謁者仆射;繼祖王粲為“建安七子”之首,是有名的文豪。


王弼生在這樣世代書香之家,自幼受到知識熏陶,自然得益不少。少年王弼不僅從小學習、研討儒、道,常有獨到的見解,而且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少年。
王弼知識豐富,能說會道,思想敏銳而深刻。他不追求文章辭藻,卻有真知灼見。從10多歲開始,他就特別喜歡老子的學說。
老子的無為思想、思辯哲學,莊子的汪洋恣肆,通脫善辯,對少年王弼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王弼喜歡游樂于山水之間,大自然廣寬的天地陶冶出他曠達的性格。音樂之美又使他超拔于自然之外。深思敏察的王弼,從中增長了不少見識,擴大了眼界。
后來,年輕的王弼面對享有盛名的玄學家何晏,竟毫無忌諱地把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講給了何晏聽。
王弼說,世界的本體是“無”,是“萬物之宗”,“無”能生“有”。他把老子所說的“道”也用“無”來解釋。他認為“道”就是“無”,所以,“無”或者說“道”是生成宇宙萬物的本體,是萬物之宗。“道”和“無”能生成萬物,這誰也不能叫出它具體名稱來,只能意會而已。

王弼以儒道兼采、以道為主,創立了魏晉玄學的思想體系,對儒學研究的轉變起了功不可滅的積極作用。他不僅在魏晉時期的哲學、經學、思想界占領導地位,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影響到文學創作及佛道兩教在內的宗教界。
后世文學方面的玄言詩、山水詩及田園詩,也與王弼的玄學思想和崇尚自然有關。而宋明理學則是在王弼重義理、善思辯的基礎上發展的結果。
知識點滴
漢武帝以來,儒家經典就已經成了帝王的工具,但隨著歷史的變革、時代的發展,儒學實際也已走到了非要變革不可的地步。
王弼摒棄漢儒治《易》中的象數傳統和迷信色彩,而用義理解釋《易》經,把傳統的重天思想,轉變到注重人事。
王弼借鑒《老子》的“無為”思想,提出了“以無為本”的哲學命題。這就給病危的儒學注進了新鮮的血液,建立了以道為主、儒道結合的新時代的新思想。
王弼因此成了魏晉玄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也代表了魏晉時期哲學領域的最高水平。
上一篇:縱橫家鬼谷子與蘇秦張儀
下一篇:著名雜家呂不韋與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