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雜家呂不韋與劉安
在戰國末期,有個叫呂不韋的大商人,是衛國濮陽人。他常年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了千金的家產。
后來,呂不韋被秦莊襄王任命為丞相,封為文信侯,將河南洛陽10萬戶作為他的食邑。秦莊襄王去世去,太子趙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邦,稱他為“仲父”。


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名士所養門客人數越多,越能表示名士的聲譽高。呂不韋認為,自己身為強秦相國,也應該招賢納士。于是,他對前來跟隨的門客禮遇有加,給予厚待,最后竟聚集了3000門客。
當時各國名士常以所養賓客能著書立說為榮,呂不韋不甘人后,令命門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后,五花八門,寫什么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于秦始皇統一前夕成書。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一部雜家名著。全書共分12卷,160篇,20余萬字。它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并融合進墨家、法家、兵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等各家思想。

《呂氏春秋》保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呂氏春秋》被列為雜家,其實,這個“雜”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眾家之長,用自己的主導思想將其貫穿,有機結合起來。
這部書以黃老思想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用這一思想治理國家對于緩和社會矛盾,使百姓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發展非常有利。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國綱領,又給即將親政的秦王嬴政提供了執政的借鑒。《呂氏春秋》成為了解戰國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
在我國古代雜家及其著作中,西漢淮南王劉安和他主持門客所著的《淮南子》,也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嫡孫,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于鼓琴。他被封為淮南王后,潛心治國安邦,劉安的治國思想是“無為而治”,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除潛心治國外,喜歡讀書的劉安還愛賢若渴,禮賢下士,并“招至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著書立說,當時淮南國都壽春很快便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在劉安的主持下,眾門客遂著成《淮南子》。
據說,劉安為人好道,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因此不惜重金,廣泛招請江湖方術之士煉丹修身。一天有8個白發蒼蒼的老者登門求見,門吏見是8個老者,認為他們不會什么長生不老之術,不予通報。八公見此哈哈大笑,遂變化成8個梳著角髻式發髻、面如桃花的少年。門吏大驚,急忙稟告淮南王。劉安一聽,顧不上穿鞋,赤腳相迎。八公又變回老者。

恭請八公入內上坐后,劉安拜問他們姓名。原來是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壽千齡、葉萬椿、鳴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八公一一介紹了自己的本領:畫地為河、撮土成山、擺布蛟龍、驅使鬼神、來去無蹤、千變萬化、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等。劉安看罷大喜,立刻拜八公為師,一同在都城北門外的山中苦心修煉長生不老仙丹。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
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
八公中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于是,劉安就讓人把沒喝完的豆漿全部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不一會兒,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劉安連呼“離奇、離奇”,人們便把這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稱著“離奇”或“黎祁”,即后來的八公山豆腐。
后來,仙丹煉成,劉安依八公所言,登山大祭,埋金地中,白日升天,有的雞犬舔食了煉丹爐中剩余的丹藥,也都跟著升天而去,這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神話的由來。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雜家著作。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20余萬字。內篇論道,外篇雜說。此外還有詩歌和賦等,包括《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以及《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淮南子》全書內容龐雜,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

《淮南子》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儒、法、陰陽五行等多家思想,同時還包含和保留了許多自然科學史的材料,對后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識點滴
呂不韋對《呂氏春秋》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杰作,夸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為了精益求精,同時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掛在咸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
消息傳開后,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在內,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如此一來,《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
上一篇:經學家王弼與玄學
下一篇:道家創始人老子與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