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禮義,曉于法理》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郡平陽 (今山東新泰縣) 人,是漢代魯國儒生高堂生的后代。少年時讀書,泰山郡太守薛悌任命他為督郵。
郡督軍和薛悌發生爭議,督軍直呼薛悌的名字來呵斥他。高堂隆按劍叱斥督軍說:“過去魯定公被侮辱,孔仲尼兩次登階陳辭;趙王被要挾彈秦箏,藺相如反過來進缶給秦王。對著下級直接叫長官的名字,道義上應受到懲治。”
督軍嚇得變了臉色,薛悌驚慌地站起來制止他。高堂隆以后離官,到濟南避難。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召他為丞相軍議掾,后任歷城侯曹徽的文學,轉為王國相。
曹徽遇太祖曹操逝世,不舉哀,反而游玩打獵到處馳騁; 高堂隆用大義直言勸諫,表現出輔助王侯的節操。黃初 (公元220~226年)年間,任堂陽縣長,又通過選拔任平原王曹叡的傅。平原王曹叡即帝位,這就是魏明帝。明帝曹叡任高堂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
明帝剛即位,群臣中有的認為應該舉行大宴會,高堂隆說:“唐堯、虞舜逝世百姓悲哀得三年靜絕音樂,殷高宗考慮興復殷商三年不言政事,因此最高尚的道德就充滿著祥和,能光照四海。”認為不應該舉行大宴會,明帝曹叡恭敬地接納了他的意見。后升他為陳留郡太守。
犢民酉牧,年紀有七十多歲了,有很高尚的品德,高堂隆推舉他為計曹掾;曹叡十分贊賞他,特地任命他為郎中來顯明他。又征召高堂隆為散騎常侍,賜給他關內侯的封爵。
青龍年間 (公元233~236年),曹叡大肆修建宮殿館舍,要到西邊去取來長安大鐘。高堂隆上疏說:“過去周景王不效法周文王、武王的英明品德,忽略周公旦制訂的神圣制度,既鑄大錢,又造大鐘,單穆公勸諫而不聽從,冷州鳩批評也不聽從,以致迷途不返,周朝的政治因此衰敗。優秀的史官記錄了這件事,把它作為永久的鑒戒。但是現在的小人們,喜歡述說秦朝、漢朝奢侈浪費的排場來擾亂皇上的思想,求取導致滅國的不講法度的器物,搞得人民勞苦耗費財力,以致損害國家的美好政治,這實在不是用來建成和美的禮樂、保持神明的美善的方法。”
這天,曹叡到尚方署,高堂隆和卞蘭跟從。曹叡把高堂隆的表章給卞蘭,令卞蘭責難高堂隆說:“國家的興盛衰敗由政治決定,和音樂有什么關系呢?教化不明顯,難道是鐘的罪過?”
高堂隆說:“禮樂是治國的根本。因此舜的簫韶之樂九次演奏,連鳳凰也來禮拜,雷鼓六次變更演奏,天神也會因此下降,政治因此安定,刑法因此廢棄不用,這就是祥和之聲到了極點。淫聲響起,商紂王的統治因此崩潰。大鐘鑄成后,周景王的統治因此衰落。國家存亡的關鍵,都由這里產生,怎么說國家的興亡不是從這里一步步逐漸發展的呢?國君的舉動一定要載入史冊,這是古代的規矩。國君的行為不符合法規,拿什么給后人看呢?圣王高興聽到別人指出他的缺點,因此有規勸的措施;忠臣愿意為節操盡力,因此有盡忠而不顧自己安危的大義。”皇上稱道他說得好。
當時國家多事,軍事頻繁,刑法深重。高堂隆上疏說:“開創基業傳位給后代子孫,一定要等待英明的君主治國救世,也需要優良的輔相,因為他們能成就各種事業治理、安定眾事。移風易俗,宣揚顯明仁政教化,使四方邊境同受教化,歸向朝廷,讓善政的恩惠光明遠照,國內遠近內外敬慕仁義,這本來不是一般的官吏能夠辦到的。現在官員們只知糾纏刑律條文,不以仁政大道為根本,因此施用刑法而犯法的仍然不斷,民俗衰敗而不敦厚。應該尊崇禮樂,在明堂按次序排列行禮,修建辟雍、明堂、靈臺等三雍和推行大射、養老等禮儀,營建郊祭廟堂,尊重儒生,推舉隱逸志士,宣揚顯明制度,改定紀時歷法,變換車馬祭牲的顏色,提倡和樂簡易的風氣,崇尚勤儉樸素,然后備好禮品舉行封禪大典,把功勞歸于后世子孫。這大概應是最美好的治國大事,不朽的高尚事業。這樣,九州之內,可以拱手就能治理好,還擔憂什么呢! 不端正治國的根本而糾正那些細微末節的小事,就好像要理絲反而弄亂了絲線,不是治國理政的原則。可以命令三公、朝廷官員和知識淵博的儒生,制定這些事情的法規,作為國家的規范。”
高堂隆又認為改定紀時歷法,規定車馬祭牲的顏色,制定特定的旗號標志,使用不同的器械,是自古以來帝王顯明自己的政令、改變人民視聽的措施,因此春季的三個月冠以“王”字,以顯明天統、地統、人統等不同的歷法制度。于是他論述舊的規章制度,上奏改變。
曹叡聽從他的建議,改青龍五年(公元237年)三月為景初元年四月,服色崇尚黃色,祭牲用白色,按正月建丑的地統制度紀時。
上一篇:《明于事理,感以恩義》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明助暗損:任愷因讒免職》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