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魏晉南北朝的音樂活動·《聲無哀樂論》 的音樂美學研究成果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作為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一部極有代表性的音樂美學論著,被稱譽為 “師心獨見,鋒穎精密”(劉勰《文心雕龍》)。這本著作在當時,便因其見解的獨到而在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成為“言家口實”之作。這部音樂美學著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學術思想的獨到與論證精密。因其思想的深刻,使得該書的見解不僅具音樂美學的意義,并且還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學意義。
嵇康提出“聲無哀樂”的論點,從其音樂學術思想的形成講,自有其哲學基礎。例如魏晉時哲學上的“名教”與“自然”之辨、“言意之辨”、求自然之理以正名實的思辨方法和他的自然哲學觀。但是在論證具體的音樂問題時,嵇康則在全文設立的主客論辯中,將視線集中在音聲與人的情感的關系這一主要問題上。并且于內在邏輯與辯難的機智上,主要是通過思維邏輯的力量與學術見解的獨到,完成其“聲無哀樂”觀念的論證。
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圍繞著哀樂情感的“名”“實”問題、音樂審美中音聲與情感的“無常”關系、音聲的“自然之和”屬性、“心”“聲”關系這些要點展開論述。其論述對一般人不易注意和理解的音樂審美特殊性問題,給予充分的注意。他對音樂審美中心聲關系的看法,在文中體現為以下五個方面:
1.音聲及其運動具有“自然之和”的本質屬性;
2.音聲與情感之間具有 “無常”的關系;
3.音聲對人的哀樂情感只起到“發滯導情”的作用;
4.人在音樂審美中體驗到的哀樂情感是由社會生活中所獲,“自以事會先遘于心”;
5.音聲對人心的影響在心理上只限于 “躁靜”的情緒體驗。
從其思維的嚴謹性講,嵇康已經在認識上區分了哀樂情感與“躁靜”情緒在概念上的不同,他肯定了音聲對人心可以產生“躁靜”情緒的影響,但認為音聲并不能表現有具體社會性內容的情感 (他只是認為在音樂活動中可以借助言詞、舞蹈來把握這種具體的情感內容),顯然,其思想也并非是什么“心聲二元論”。“導情說”與“躁靜說”構成其音樂美學思想的重要論點。嵇康在闡明音樂審美中聽“音”的特殊現象和規律時,并沒有否認“樂”的整體存在方式,使其理論并沒有像西方的音樂自律論學說那樣導致一種偏頗。有必要提到,嵇康在音樂美學研究中提出的“聲無哀樂”論點,在當時,也是針對兩漢儒家經學中的音樂觀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現實批判性。在這點上,盡管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與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社會政治思想相一致,然而他的音樂美學思想之所以能夠超越時代,直到今天依然光彩奪人,并對今人的音樂美學研究有著深刻的啟示作用,正來自于其內在的學術魅力。
上一篇:詩文評·名著簡介·《四溟詩話》
下一篇:孫子兵學·孫子兵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的成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