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惺》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鐘惺》人物故事小傳
鐘惺(公元1574—1624年)字伯敬,號退谷,明競陵(今湖北天門)人。萬歷進士。官至福建提學僉事。善詩,反對擬古,倡導幽深孤峭。與同鄉譚元春共選《唐詩歸》和《古詩歸》,遂名揚天下,人稱“竟陵派”。有《隱秀軒集》。
〔正 史〕
鐘惺,字伯敬,竟陵人。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授行人,稍遷工部主事,尋改南京禮部,進郎中,擢福建提學僉事,以父憂歸,卒于家。
惺貌寢①,贏不勝衣,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官南都,僦②秦淮水閣讀史,恒至丙夜③,有所見即筆之,名曰《史懷》。晚逃于禪以卒。
自宏道矯王、李詩之弊,倡以“清真”,惺復矯其弊,變而為幽深孤峭。與同里譚元春評選唐人之詩為《唐詩歸》,又評選隋以前詩為《古詩歸》。鐘、譚之名滿天下,謂之“竟陵體”。然兩人學不甚富,其識解多僻,大為通人所譏。
元春,字友夏,名輩后于惺,以《詩歸》故,與齊名。至天啟七年始舉鄉試第一,惺已前卒矣。
《明史·鐘惺傳》卷二八八
〔注 釋〕
①貌寢:容貌丑陋。②僦:租賃。③丙夜:三更,夜半。
〔相關史料〕
鐘伯敬云:“但欲洗去故常語。然別開一徑,康馗有弗踐者焉。故器不尚象,淫巧雜陳;聲不和律,艷詄①競響。”此持論極善。且似自矻②其失處。蓋詩當求新于理,不當求新于徑。譬之日月,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未嘗有兩日月也。
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
真詩者,精神所為也。察其幽情單緒,孤行靜寄于喧雜之中;而乃以其虛懷定力,獨往冥游于寥廓之外。
鐘惺《詩歸序》
〔注 釋〕
①詄:曠蕩貌。②矻(ku):形容勤奮不懈。
上一篇:《鉅鹿孟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鉅鹿孟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鐘琰》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鐘琰》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