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魯門
美國第三十三屆總統、著名政治家、謀略家。1917—1918年就讀于野戰炮兵學校,1923—1925年就讀于堪薩斯市法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駐法美軍服役,1919年退伍時軍銜為少校。同年,在堪薩斯城開服裝店,1921年虧本倒閉轉入政界。1922年參加三K黨,后加入民主黨。1922—1934年任杰克遜地方的縣法官和主任法官。1935—1944年任參議員,把注意力集中在日益增長的國防和軍火生產上,以他為首的國防調查特別委員會揭露出一連串貪污、浪費和產品不足等弊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參議院研究全國國防計劃特別委員會主席。1944年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羅伯特·漢尼根推薦,被提名當選副總統。1945年羅斯福總統逝世后,繼任總統。迅速發布命令為制定聯合國憲章的舊金山會議作最后安排;部署德國無條件投降事宜;參加波茨坦最高級會議;簽署命令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從而結束太平洋戰爭。1949—1953年連任總統。在位期間推行“杜魯門主義”。1945年12月發表演說,鼓吹領導世界的責任已落在美國身上。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美國國會特別聯席會議上發表致國會兩院的咨文,宣稱世界已分成兩個敵對陣營,“極端主義”危害著美國的安全。美國要承擔責任,通過經濟和財政援助“支持各國自由人民”,“抵制武裝的少數集團或外來壓力所試行的征服活動”。宣布不論在什么地方、不論直接或間接侵略、威脅和平,都與美國的安全有關。這實際上是一個稱霸的宣言,標志著美國同盟關系的正式破裂,是美蘇冷戰的開始和美國加強對西歐控制的政治表現。杜魯門還推行擴張政策,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并采用軍事包圍、經濟封鎖、政治顛覆、局部武裝干涉和持續政治冷戰等辦法,實施“遏制”戰略。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提出“馬歇爾計劃”和“第四點計劃”等,支持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打內戰,以后又發動侵朝戰爭,武裝侵占中國領土臺灣以及對新中國實行禁運等等。下臺后,寫有《杜魯門回憶錄》(兩卷,1956年)。
上一篇:李鴻章
下一篇:楊忠臣經營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