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刺客列傳:專諸刺王僚
吳王僚被刺乃是公子光精心策劃的陰謀。
自從吳王僚繼位后公子光一直是耿耿于懷,他認為自己才是合法的王位繼承人,吳王僚卻近水樓臺先得月。十二年來,公子光一直處心積慮,培植自己的勢力。他韜光養晦,就是想有朝一日能取代吳王僚,搶回君主寶座。
在公子光的政變密謀中,逃亡到吳國的伍子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伍子胥滿腦袋都是復仇的念頭,他對吳國政局冷眼旁觀。并在吳王僚與公子光兩人之間做出選擇,最終他選擇了公子光。因為公子光有才干和野心,以及成為一代雄君的潛質,是一個可以幫助他完成復仇心愿的最佳人選。
公子光對伍子胥推心置腹,伍子胥則對公子光效忠,為其策劃發動政變。他設計了多個方案,最后敲定一個最佳方案,即刺殺吳王僚。
要刺殺吳王僚絕非易事,吳王僚對公子光是有戒心的。平素出行都有大部人馬護衛,根本難以下手。而且吳王僚也是個勇士,武功高強,對付平常的刺客綽綽有余。那么如何刺殺,又派誰去刺殺呢?
伍子胥想到了一個人。
這個人名叫“專諸”。
伍子胥怎么會認識專諸呢?這話還得從他剛從楚國逃亡到吳國時說起。當年伍子胥剛落荒逃到吳國境內時,路上遇到有人要打架,他便湊在一旁觀看。只見其中一名大漢身材魁梧,肌肉發達。史書上寫著“虎膺熊背”,看來是個練過健美的人。他的眉額凸出,眼眶深陷,閃著一道兇猛的目光,令人不寒而栗。這位壯士也不知為何緣故,跟人結了梁子,準備以武力解決。雙方擺開架式,這壯士大喝一聲,沖上前去。氣勢有如排山倒海,拳頭還沒打到,已經把對方怔住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突然有個女人站出來喊道:“住手,不要打了,回來吧。”那壯士打到一半的拳又硬生生地收了回去,然后二話不說轉頭就走。
看到這種情況,伍子胥有些驚奇。便上前與他打招呼,請問壯士的高名。壯士拱手答道:“我叫‘專諸’。”伍子胥不解地問道:“我看您剛才打架那氣勢如排山倒海,怎么聽到一個女人喊話就中途退出呢?”
專諸端詳了伍子胥一下,回答說:“看您風塵仆仆,雖然有幾分勞累,卻是英雄好漢模樣,怎么說話這樣淺陋呢?剛才喊話的人是我的妻子,能屈于一人之下者,必能伸于萬人之上。”
伍子胥聽后十分佩服,便與專諸交為朋友。
如今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密謀除掉吳王僚,他便想到了專諸。專諸有萬人不敵之勇,勢必能助公子光一臂之力,于是伍子胥把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
公子光見到專諸后,以禮相待,推心置腹。他認為專諸是個有義之人,可以信得過,便把刺殺吳王僚的計劃和盤托出。他對專諸說:“看來老天爺特地讓您來幫我完成繼承王位的重任啊。”
專諸聽了后很不以為然,他反問道:“吳王余昧去世后,吳王僚是他的兒子。繼承王位天經地義,公子為什么要殺他呢?”
對于吳國政壇內幕,專諸顯然并不很知情,公子光憤憤地說:“先王壽夢共有四個兒子,大兒子諸樊,就是我的父親;二兒子余祭;三兒子余昧;小兒子季扎。因為先王認為小兒子季扎最有才能,想傳位給他。但季扎不接受,便把王位傳給我的父親諸樊。父親去世后,又把王位傳給弟弟余祭,余祭又傳位給余昧。余昧去世后,季扎仍然不愿意繼承王位。這樣一來,我作為嫡長子諸樊的兒子,自然是合法的繼承人。僚憑什么搶去了本應屬于我的東西呢?如今朝中大臣,都是僚的父親吳王余昧的親信。我勢孤力單,不能指望朝中大臣的支持,只能私下求助于黨羽;否則我不會甘心的。”
專諸顯然并不愿意卷入政治斗爭中,他又說道:“您為什么不派人委婉勸說吳王僚呢?讓他知道國家應該是屬于您的,何必要用刺殺這一極端手段呢?”
與公子光相比,專諸在政治上還是幼稚的。他是權力外的人,當然不明白權力超越親情,公子光故作可憐狀說:“吳王僚貪婪恃勇,現在得到好處當然不愿意拱手相讓了。所以我才要尋找可以患難與共的勇士,齊心協力除掉吳王僚,只有您能明白這個道理啊。”
專諸又說道:“您說的話真是太露骨了。”
公子光答道:“這件事關乎國家的命運,我不能不做,現在我是把性命交到你的手里啊。”
專諸沉默片刻,是的,他確實無意理會公子光與吳王僚的紛爭。但是公子光禮賢下士,推心置腹。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是時代的觀念。他只是個鄉村鄙夫,卻能得到公子的器重,不能不感到一種驕傲。他抬起頭,以堅定的目光看著公子光說:“好,請您下命令吧。”
公子光大喜,但他還沒想出一個完善的計劃,因而說道:“現在時機還未成熟。”
專諸已經下定決心,要幫助公子光完成大業,他提出自己的看法:“要刺殺君主,首先要能接近他。得尋找他喜歡的東西,吳王僚喜歡什么呢?”
公子光想了想,答道:“他喜歡吃各種美味佳肴。”
專諸一聽,心里有主意了,又問:“哪一種佳肴是他最喜歡的?”
“烤魚。”
“那好,請讓我先花點時間學習烤魚。”
專諸回家打點行李,到太湖去學習烤魚技術了。
轉眼間幾年過去了。
到了公元前515年,吳王僚派弟弟掩余和燭庸出兵攻打楚國。不想卻遭到楚軍的前后夾擊,進退兩難。而正在這時,吳國政壇的重要級人物,即吳王僚與公子光的叔父季扎正在中原諸侯國訪問,伍子胥敏銳地發現這是干掉吳王僚的最佳時機了。
伍子胥便跑去對公子光說:“吳王伐楚,他的兩個弟弟現在都被困在楚國,吉兇未知。現在可以動手了,時不再來,機不可失啊。”
公子光點點頭,便召見專諸,對他說:“如今兩位王弟被困在楚國,而且季扎還未歸國,這是我奪回王位的最好時機了。這件事能否成功,關鍵在您身上了。”
專諸答道:“不錯,現在吳王僚把兩個弟弟與將軍們都調到楚國戰場,朝中力量薄弱。這時我們發難,他是沒有能力阻止的。”
如何刺殺吳王僚呢?公子光把整個計劃跟專諸說了一遍,專諸聽后直點頭。這個計劃就是設下鴻門宴,邀請吳王僚出席,由專諸在酒宴上刺殺吳王。
可是這個行動有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為吳王僚是個很謹慎小心的人,而且壯碩有力,武藝高強。如果不能一刀刺死,可能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了。
公子光要孤注一擲。
當吳王僚接到公子光的請柬時,他心有狐疑,對老母親說:“公子光設了酒宴,請我去參加,會不會有什么變故呢?”
母親也覺得公子光在這時設宴,似乎別有用心,于是提醒吳王僚說:“公子光最近心情好像不太好,常有怨氣,你還是小心點的好。”
吳王僚不想出席,可是又不好拒絕。為了謹慎起見,他特地帶了精銳的衛隊。衛兵們都手執武器,從王宮一路排到公子光家門口。不僅如此,吳王僚還穿上帶有三層鐵片的優質鎧甲,以防萬一。
酒宴設在公子光家中,吳王僚與公子光坐在上座,階下的座客多是吳王僚的親信。由于不信任公子光,吳王僚的貼身衛士在宴會上手握長戟站在他的兩旁。看這個架式,想要在酒宴上刺殺吳王僚,確實并非易事。
可是公子光已下定破釜沉舟的決心。
在公子光家中的客廳下有一個隱蔽的地下室,公子光把鎧甲武士埋伏在此。只等他一聲令下,就從地下室沖出來對吳王僚的人馬,格殺勿論。事情成敗與否,關鍵要看能否成功刺死吳王僚,刺殺的重任落在專諸的身上。
為了能一擊致命,公子光物色了一把無堅不摧的寶劍,即魚腸劍。
魚腸劍相傳為越國歐冶子所鑄,歐冶子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鑄劍師之一。吳越雖然文明落后于中原,但自春秋后期起其制造工藝技術突飛猛進。此間最著名的寶劍,多出自吳越。歐冶子鑄劍技術之高,冠絕天下,其所鑄之劍有龍淵劍、泰阿劍、工布劍、湛盧劍、純鉤劍、勝邪劍(亦稱“豪曹劍”和“磐郢劍”)、魚腸劍和鉅闕劍,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之寶劍。公子光從歐冶子手中弄到了魚腸劍,這是一把短劍,劍身之上有紋理。這把劍也稱為“魚藏劍”,名字的來源大約就是專諸將這把短劍藏在魚身之中,故而得名。
卻說公子光宴請吳王僚,酒席上觥籌交錯,但大家各懷鬼胎。酒過三巡后,公子光假裝腳疾發作,起身離開坐席。悄悄地繞到后廳,打開暗門,進了地下室。這時專諸出場了。
只見專諸打扮成廚師模樣,端著一盤烤魚上廳堂,烤魚的香味立刻彌漫了整個宴席。吳王僚最喜歡吃烤魚,聞著香味快流口水了。上廳堂前衛兵們照例搜身,沒有發現專諸身上有任何兵器,這才放他進去。
其實專諸是有備而來的,他的武器就藏在魚身之中,就是那把無堅不摧的魚腸劍。專諸沉著冷靜,沒有絲毫的怯意。他大踏步走上臺階,站到吳王僚面前。魚的香氣更濃了,吳王僚根本沒有在意這位廚師,只留意著盤中的魚。
這是一條大魚,從魚肚子處被切成兩半。專諸將烤魚置于案臺上,對吳王僚說:“請讓我為您掰開魚。”說完后,專諸用手將魚的上半部掀開。吳王僚突然覺得眼前寒光一閃,在魚肚內分明是一把寒氣逼人的短劍。
吳王僚兩側的衛士十分盡責,當他們看到寒光一閃時,馬上意識到不好了。立即揮動長戟,朝專諸胸前刺來。這時專諸已操起短劍,這個行動他已經經過無數次的訓練,從掰魚到握劍動作一氣呵成。他眼睛的余光已經發現有兩把長戟朝自己的胸膛刺來,可是他沒有躲避。只要閃身一躲,吳王僚就有時間逃走了。
專諸沒有絲毫的遲疑,他在搶一個時間差,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握劍直刺向吳王僚的前胸。只聽“撲”的一聲,吳王衛兵的長戟已刺進專諸的胸膛。緊接著“咔啦”一聲,專諸的肋骨被刺斷。幾乎與此同時,專諸的魚腸劍與吳王僚胸前的三層鐵甲發生輕微的金屬碰撞聲。這把寶劍很輕松地刺穿三層鐵甲,幾乎準確無誤地刺進其心臟,并毫不費勁地從后背穿出。
兩聲慘叫。
一聲是專諸發出的,一聲是吳王僚發出的。
緊接著是一片嘩然、囂亂與驚呼。
吳王僚的臣屬和衛兵明白了,這是一次謀殺。可是吳王僚一死,大家都亂了套了。
這時公子光馬上下令,躲在地下室里的甲士全部出動,血洗宴會大廳。群龍無首的吳王衛隊早就混亂不堪,要么被殺,要么束手被擒,而吳王的親信們則全部被亂兵殺死。
公子光用專諸一條命換了吳王僚一條命。
專諸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之一,但他的死說白了,只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只是我們從專諸身上,可以看到春秋時代勇士的風采。他的鎮定與從容不迫,確實體現了一名頂級刺客的英雄本色。
吳王僚死后,公子光自立為王,他就是春秋末期最杰出的吳王闔閭。
為了報答專諸,吳王闔閭封給他兒子一塊封地,并且任為客卿。
其實吳王闔閭還有一個擔心,就是正在出訪中原諸侯國的季扎。季扎并沒有想到當年自己拒絕擔任國王,卻引起吳王僚與公子光的兄弟相殘。當他聽到國內發生政變后,便匆匆回國。吳王闔閭還得作作秀,他拜見叔父季扎,解釋刺殺吳王僚的原因,并表示愿意將王位拱手讓給季扎。
其實他心里很明白,季扎根本無意染指王位;否則他早就是國王了。
季扎嘆了一口氣,說道:“我能埋怨誰呢?只要你不廢棄先王的祭祀,能一心侍奉社稷,那你就是我的國君了。誰當國君,我就服從誰,這是做人的原則。我只能哀悼死者,而侍奉生者了。”他跑到了吳王僚的墓地前,以臣子的身份向死去的吳王匯報出使的情況,然后痛哭了一場。
吳王僚被刺后,正在楚國境內作戰的掩馀和燭庸面臨楚軍夾擊的困境,在得知國內政變爆發后兩人無心作戰。他們都是吳王僚的弟弟,擔心遭到吳王闔閭的暗算。便私下一商量這仗不能打了,吳國也不能回了,索性還是逃亡吧。兩人棄軍而逃,一個逃往徐國;另一個逃往鐘吾國。入楚作戰的吳國軍隊,四處潰散,一部分向楚國投降;另一部分則逃回吳國。
自此吳王闔閭掌握大權。
可是弒君奪位的他總是覺得心里不踏實,特別是吳王僚有一個兒子,名為“慶忌”。其勇武天下無雙,政變后逃到了衛國。此人不除,永無寧日啊。吳王闔閭殺心再起,必須干掉慶忌!
上一篇:初露鋒芒-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刺客列傳:要離刺慶忌-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