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減灶
戰國時期軍事謀略個案。公元前340年,魏發兵攻韓,韓向齊求救,齊采納孫臏建議,暗中答應幫助,促韓抗魏。后齊抓住韓魏俱疲之機,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魏得知后,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十萬迎擊齊軍,企圖決戰。孫臏提出了退兵減灶,設伏殲敵的作戰方針。據此方案,齊軍在后撤三天中,分別挖了十萬人、五萬人、三萬人吃飯用的灶,引誘魏軍追擊。龐涓率軍追了三天,從齊軍天天減灶的現象中,誤認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于是丟下步兵,只帶一部分輕兵銳卒,兼程追擊。孫臏計算魏軍的行程,判斷將于日落后進至附近樹林茂密,道路狹窄,地勢險要的馬陵,于是命齊軍埋伏在道路兩側,龐涓的追兵果然按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設伏地域。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潰散,龐涓智窮力竭,憤愧自殺。齊軍乘勝進攻,大敗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共殲魏軍十萬余人。
孫臏作戰指導出色的地方表現在:減灶示弱,誘敵入伏。他抓住魏軍向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特點,運用《孫子兵法》中“能而示之不能”的原則,不與魏軍過早決戰,避開魏軍的銳氣,實行后退。又以減灶的手段,制造軍心動搖,逃亡嚴重的假象,把魏軍誘入易于設伏地域,給戰勝魏軍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出奇不意的時間和地點,予敵以突然的襲擊,達到了殲敵目的。
上一篇:孫臏
下一篇:審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