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素說”與“四原性說”
關于世界萬物的構成,有所謂的“四元素說”,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學者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元素說”,認為世界萬物均由土、水、氣、火所構成。這種錯誤學說來自錯誤的分析,當時由于物質技術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進行精密的實驗分析,不得不憑借對自然現象的簡單直觀和先驗來推理。那時人們誤以為燃燒是分解的手段,復雜物質燃燒后就變成簡單,燃燒分解為它們組成的元素,一切物體燃燒后所得的只不過是土、水、氣、火。因而出現了“四元素說”。
到了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又提出了“四原性說”,他把四種元素分解為四種性質:冷、熱、干、濕。土由于干和冷構成,水由濕和冷構成,氣由濕和熱構成,火由干和熱構成。因此,世界萬物是由四種原性依照不同比例構成的。
中世紀時,亞里士多德的“四原性說”為煉金術士帶來了福音,因為世界萬物是由四種原性依不同比例構成的,只要改變物質中四種原性的比例,就可以使賤金屬變成黃金,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前景。煉金術士們忙開了,為了使鐵變成金做了各種各樣的大量實驗,但是調皮的鐵的“原性比例”卻故意嘲弄煉金術士們,無論如何也不肯將自己的“原性比例”換成金的“原性比例”,結果,煉金術士們白白做了一場黃金夢。
分析應當是實驗分析和思維分析的有機結合,應把思維分析建立在充分而精確的事實材料的基礎之上,使思維分析成為實驗分析的合理延伸。如果分析不當則會造成認識錯誤或導致研究工作的失敗,犯“四元素說”和“四原性說”之類的錯誤。
上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與數學迷
下一篇:“國球”引起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