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曲阜·學子擷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的學風惠澤故鄉,播及海內,從曲阜到整個齊魯大地,歷代莘莘學子含辛茹苦,孜孜不倦,多所建樹。
匡王村匡衡鑿壁偷光
蒼山縣魯城鄉匡山腳下的匡王村,相傳是西漢經學家匡衡的故鄉,也是他當年鑿壁偷光讀書的地方。匡衡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家里非常貧窮,因而很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他每天早早起來,到西邊的學校讀書;下午放學后仍在學??嘧x,很晚才回家。匡衡的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回來了而匡衡還未回來,往往要站在家后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眺望等待。久而久之,石頭磨去了薄薄一層。每天晚上,匡衡回來后都要讀書,可是由于家窮無錢買燈油和蠟。他想到鄰居家去讀,又怕打擾他們,就暗暗地在墻壁上鑿個洞讓鄰居家的燈光從洞里透過來,借這點光亮照著讀書??锖忾L大后,聽說村里有個財主家藏有不少書,就想借來看。他提出到財主家干活,只要借書,不要工錢。財主覺得合算,就答應了??锖膺@樣又看了不少書。后來,匡衡成了經學家,漢元帝時還任過丞相。人們為了紀念匡衡,把他當年讀書的地方叫“老書房”(現老書房小村),把他父母迎他放學回來站過的石頭叫“望子石”(現在王子石小村,據說“王子石”即“望子石”的諧音)。
瑯邪古地王羲之練筆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生于古瑯邪(今臨沂),在這里度過童年時期;后南遷山陰會稽。在臨沂王羲之故里有“曬書臺”、“洗硯池”等名勝古跡。王羲之自幼聰穎好學,從懂事之日起就喜讀詩文,常練書法,七歲就能寫得一筆好字。他時時練,天天寫,寫了一張又一張。家里擺不開,就拿到房前高臺上晾曬,曬干了就收存起來,以后再拿出揣摩比較,以總結經驗,不斷進步。就這樣,他寫了又曬,曬了又寫……以后人們把他曬字的高臺稱“曬書臺”。
王羲之家門前有一個池塘,原是一汪清水。自從王羲之學習書法以來,天天到這個池塘洗刷筆硯,天長日久池塘的水變成了墨色,后人稱“洗硯池”或“澤筆池”,有“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說法。奇怪的是,這個洗硯池里原來鼓腹高鳴的蛤蟆也不再發出聲響,僅鼓起肚皮作欲鳴的樣子。有人說是墨的質料對蛤蟆的鳴叫產生制約作用,有人說是蛤蟆也在尊敬書圣不愿打擾,于是留下這樣一句歇后語:“洗硯池的蛤蟆——干鼓肚?!?/p>
醴泉寺范仲淹劃粥苦讀
鄒平縣長白山北面,原有以濟南七十二泉之一命名的醴泉寺。寺東南面黌堂嶺上,有“宰相讀書洞”,相傳寺和洞都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幼年讀書之處。
傳說范仲淹幼年喪父,隨母改嫁到長白縣,因不堪忍受繼父和鄰居的歧視,一氣之下出走到醴泉寺,被寺僧收留,住在山洞里讀書。他不善交際,寺內小和尚有意冷落他,開飯時不敲鐘。等到范仲淹自己回寺吃飯時,只給他剩一碗稀粥。范仲淹毫不在意,把粥端回洞里。當時正是三九嚴寒,粥凍成硬塊,范仲淹便把凍粥劃開,餓了就吃一塊充饑,然后繼續學習。如今,一塊殘碑上還有“范文正公晦跡其地以劃粥斷齏事聞名”的記載。
后來,老僧知道了,責備了小和尚,并讓范仲淹搬進寺里住。老僧還每晚留下一份干糧,可又常常不見。一次,范仲淹無意中發現干糧為兩只小白鼠所偷吃。小白鼠藏在紫荊樹下的小洞里,他追去扒開洞頂的石頭,一看里面全是黃金白銀。范仲淹只笑了笑,原封不動地把石頭蓋上,又讀書去了。后來,范仲淹當了宰相,老僧去京城探望。老僧回寺時,范仲淹并無什么厚禮相贈,只送他一包茶葉。老僧很不高興,回來就把茶葉包扔到一邊。一天他偶然想泡茶喝,解開了那包茶葉,只見里面有張字條,上寫“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廟宇,一半贈僧人?!崩仙戳税胩?,突然有所醒悟,帶領眾僧到紫荊樹下一挖,果然挖出黃金白銀。他便按照范仲淹的囑咐,修繕寺院,分賞眾僧,并在寺院里建起了“范文正公祠”。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嘉山·孟姜女的娘家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西園寺·寺園名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