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發令”始作俑者
1645年,清廷忽然下了一道“剃發令”。而這忽然而來并導致數百萬人頭落地的命令,竟源于一個漢族降臣,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本在1645年六月的時候,多鐸下過一道這樣的命令:“剃頭一事,本國相治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多爾袞便下令漢人必須全部剃發,“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為什么在這短短一個多月里,事情就發展到了這一境地呢?這要從一位山東淄川的名叫孫之獬的漢臣說起。
孫之獬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官至侍講。他在清軍入關之后俯首乞降,做了禮部侍郎。當時明朝的降臣上朝的時候是可以穿明朝服侍的,只是滿、漢大臣各站一班。
孫之獬求寵心切,有一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渾身上下煥然一新,不僅把頭發剃掉留了辮,還穿上了滿族官吏的服裝。大臣們步入朝堂站班的時候,他理所當然地走到了滿族大臣的行列里。滿族大臣可都是自我感覺高人一等的,怎么可能容得下孫之獬與自己同班,當然就把他逐出班外了。漢臣見了這種情況,大多都在取笑他。孫之獬自討了沒趣,只得走回漢班了,可是漢臣們對于他的逢迎求寵很是厭惡,于是一個緊挨著一個,不讓他入班。這下他進退不得,狼狽得很。
孫之獬惱羞成怒,便向清帝順治上了一道這樣的奏章,“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之從漢舊,而非漢舊之從陛下,難言平定,難言臣服也。”
順治當時只不過是個七歲的小孩子,決定大事的是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聽孫之獬這么一說,也覺得有道理。而且鑒于遼、金、元這些過往“異族”入主中原的歷史經驗,其中最關鍵的警示便是防止上層“漢化”。尤其是遼、金兩朝,“漢化”讓皇族變得消沉、懦弱了。孫之獬的進言挑起多爾袞的警惕心,為了避免被“漢化”,決定先下手來個全體漢人“滿化”,于是下令“剃發易服”。
那么,這位“剃發令”的始作俑者后來怎么樣了?三年多以后,孫之獬因受人錢財賣官而被革職遣還老家淄川。剛好趕上了山東謝遷等人起義,攻入了淄川城,憤怒的民眾殺死了孫之獬全家。孫之獬本人就更不說了,被五花大綁十多天,頭皮上被戮滿了細洞,人們都搶著要為他用豬毛重新“種頭發”,并且還把他的一張臭嘴用密密縫了起來,最終肢解碎割而死。消息傳出,人們無不拍手稱快,皆云罪有應得。孫之獬行為的卑劣,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這個以出賣祖宗和靈魂為代價來換取好日的惡棍在風光了幾年之后,終于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上一篇:鴉片為什么會泛濫-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