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1624—1662年),原名森,字大木,鄭芝龍之子。少年讀書,考中秀才。后得南明隆武帝賞識,賜姓朱,改名成功,被稱為“國姓爺”。鄭芝龍降清時,鄭成功苦勸不聽,遂率部拒降,“不受詔,不剃頭,其意如山”,在廣東南澳招兵買馬,組織反清武裝,打出“背父救國”旗號,先奉隆武,后奉永歷年號。
順治四年 (1647年) ——順治六年 (1649年),鄭成功率海上義師,連破福建的同安、海澄、漳浦,并攻克泉州、閩南沿海,進據金門、廈門,改廈門為 “思明州”,設 “六官” 分理庶政。勢力擴大到廣東的潮州、潮陽、惠來、揭陽。
順治九年 (1652年) 前后,大西軍反清高潮起,鄭成功率十萬兵卒,進攻福建沿海一帶。順治十年 (1653年) 為接應李定國進軍廣西,鄭成功派水師南下潮州,又與抗清將領張名振合師北上,入長江,駐軍于崇明島。次年與李定國約會師廣東,共攻新會,但因部將失期而未成功。順治十二年 (1655年),張名振再入長江,破儀真,泊舟金山,遙祭明孝陵。
順治十五年 (1658年),清軍大舉進攻西南的李定國,鄭成功欲再入長江,不幸遇颶風,復舟喪師。順治十六年 (1659年)六月,鄭成功為招討大元帥,張煌言為監軍,率17萬水陸大軍在崇明島登陸,攻克鎮江,圍困南京。張煌言一路一直攻到蕪湖,在皖南30余府、州、縣,點起抗清烽火。義師所至,百姓歡呼雀躍。但由于鄭成功產生輕敵思想,最后把大好形勢喪失了。清統治者在順治十八年 (1661年) 發布 “遷界令”,令山東到廣東沿海居民內遷30里,以防鄭成功。在這種情況下,鄭成功暫避清軍,而去臺灣積蓄力量。
上一篇:《避暑山莊的修建》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