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地為牢的八股文
明朝初年,為維護政治統治,加強對文人的思想控制,朱元璋規定了一種新的文體——八股文。八股文在內容和形式上,有著嚴格的規定,是一種有固定模式的文體。這種僵死的文體在明清兩代被大加推崇,成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文體。它的危害也就影響深遠了。
形式上,八股文體例源于宋朝經義文。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領題,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必須以兩句點破題目要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展開議論,并且規定四股的每一段中必須有兩相對偶的文字。八股文的字數是嚴格限定的,各部分間相聯接的詞也是固定的,如“今夫”“嘗思”“茍其然”等。
在內容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為范圍。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詩經》、《尚書》、《禮》、《樂》、《春秋》,都是被統治者奉為經典的儒家之作。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命題,用朱熹的《四書集注》作解釋,考生不得另外發揮。
明代中葉,八股文形式日益成熟和固定成型。并且影響廣泛,劇壇上也出現了八股戲,如《五倫全備記》、《香囊記》等。八股文風統治了文壇。文壇一片死氣沉沉。為打破這種“啴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風,李夢陽等“前七子”倡導復古運動,企圖掃除八股文的惡劣影響,但成效不大。到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皇帝詔書頒布:不準再用八股文程式。1906年科舉制度被廢除,八股文徹底死去。
畫地為牢的八股文使得文學作品呆板,僵硬,沒有勃勃的生命力,也沒有煜煜的光輝。詩文,文風都脫離現實主義而向擬古主義,形式主義發展。作為科舉取士的應試文本,八股文令許多人埋頭于四書、五經,開口即孔孟,閉口即程朱理學,“代圣賢立言”。千篇同面,萬首同源的八股文成為文章正宗。許多有才華的文人也逐漸喪失了創作性,淪為“八股文士”。一種僵死的文體,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控制著中國文壇整整五百余年,這是文學的遺憾也是歷史的教訓。清代顧炎武的批評說:“八股之害,甚于焚書坑懦。”
上一篇:電視劇《四世同堂》改編的走調
下一篇:病態世界的病態花朵——西方“后現代派”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