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它曾作為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京都達800年之久。在清朝,北京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北方商業貿易的著名城市。北京的交通十分方便,已初步形成了四通八達伸向全國各地的水陸交通網,為北京工商業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北京最繁華的地區在宣武、正陽、崇文三門外。那里的富商大賈,擁有成千累萬的資本。到乾隆時期,正陽門外大柵欄一帶,已經形成了商店林立,市招繁多,攤販蟻聚,酒樓茶肆鱗次櫛比的熱鬧去處。
工商業幾乎完全掌握在行幫手里,這些行幫,都企圖保持市場的壟斷,防止外鄉、外行的競爭,紛紛為開會、存貨、訂立行規、統一度量衡而設立商人會館,甚至大縣亦建一館,以致引起三門之外地基房價的直線上升。到鴉片戰爭前夕,北京貨行會館之多,是外省的數十倍,而三門外的貨行會館又是北京各處的數十倍。
北京城里住著皇帝、貴族、官僚、地主、商人,這些人都過著豪華的生活。為適應這些上層社會生活的需要,北京工商業呈畸形發展的道路,琺瑯、玉器、雕漆、氆氌等高級奢侈品最為眾多。人民日常生活所需,則來自外地,如土布來自山東和河北的高陽,紙張來自皖、閩、贛,煙葉來自東北和河北易縣。
北京是一個消費性的城市,商業比手工業發達,專供上層社會需要的手工業比勞動人民需要的手工業興旺。
上一篇:《包買商》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北方發展“區田法”》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