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
荀子(約公元前325~前238),名況,字卿,趙國(今山西省南部)人。據說他15歲就到齊國稷下“游學”。后因齊敗于燕,聚集在稷下的學士各自分散,他也離齊去楚。公元前279年齊襄王重開稷下學宮,荀子成為稷下最有威信的領袖。但于齊王建十年(前255)遭受讒言,最終離齊。前264年左右應聘入秦。他對秦國改革后的新氣象給予高度的評價;但又指出“秦之所短”是“無儒”。他從儒家立場出發,提出用“節威返文”的和緩方式實現統一的建議,沒有被秦國統治者所采用。前247年左右荀子回到趙國,曾與楚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辯論用兵之道。荀子晚年在楚國,先后兩度受春申君委任作蘭陵(今山東蒼縣境)令。春申君死于前238年,荀子也在此時遭廢黜,因家蘭陵,從事著述,最后終老于蘭陵。有《荀子》一書流傳后世。
上一篇:三通學·結束語
下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孟子的生平與學說·倫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