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陳介祺
《陳介祺》: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簠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匋父,山東濰縣(今屬濰坊)人。清學者。道光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研金石,對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收藏甚富,尤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吉金文釋》、《傳古別錄》、《十鐘山房印舉》等。
所謂“婕妤妾趙”印
陳介祺酷愛收藏,在他的藏品中,秦漢印璽尤其豐富,計有萬余方,因命其藏舍為“萬印樓”。他存一方最珍愛的印章,這就是所謂“婕妤妾趙”印。此印為純白玉所制,上有鳧鈕,琢制得十分精細;鳧鈕上有鮮明的血紅色斑塊。印的橫斷面2厘米方,上鐫篆細游絲的鳥蟲篆“婕妤妾趙”四字。整個玉印光澤溫潤,觸摸時給人的手感宛若一塊凝脂。此印一直被認為是趙飛燕的遺物,數百年間流傳了諸多曲折的故事。
趙飛燕是西漢成帝的皇后,成帝時入宮,為婕妤,后立為皇后。平帝即位,她被廢為庶人,自殺身亡。趙飛燕以體輕而稱“飛燕”。我國舊有“燕瘦環肥”之論,即是說趙飛燕苗條善舞,楊玉環豐滿白皙,故漢代崇尚細瘦,唐代崇尚豐肥。據稱,有一次漢成帝一行微行出游,偶至陽阿公主家。宴席上有一歌女歌音婉轉,舞姿輕盈。成帝不禁著了迷,就向陽阿公主討來帶回宮里。這個歌女就是古今聞名的趙飛燕。成帝本來有后妃數人。趙飛燕入宮后,甚得成帝歡心。以前受寵的許皇后、班婕妤等皆失寵。趙飛燕還有一妹,也被召進宮來。自從趙家二姐妹入宮,成帝把皇后、嬪妃全都拋到一邊,一門心思撲在她二人身上。
“婕妤妾趙”印的歸屬既是趙飛燕,其身價自然非同一般。此印在宋代即由王晉卿珍藏,元代時歸于顧阿英的金粟山房。到明代,曾被人獻給嘉靖年間權傾朝野的宰相嚴嵩,又在項子京天籟閣、錫山華氏真賞齋、李日華六研齋諸家收藏過。清代時,曾歸錢塘何夢華、秀水文后山、仁和龔定庵、道州何子貞等人;光緒年間轉入南海潘氏海山仙館。幾經輾轉,終于落在癡心于金石收藏的陳介祺手中,陳對此印視若拱璧。然而,此印在民國時卻又從陳家流出,轉入徐世昌的弟弟徐世襄之手,據說當時他是花費重金才買到這顆玉印的,輕易不肯示人。上世紀50年代,此印由故宮博物院所購藏。從印拓上看,這方印可謂精美異常,乃漢代玉印無疑。但專家判斷,這未必就是趙飛燕的印。因為漢代封為婕妤的趙姓人不見得只趙飛燕一人,而且細細辨認,所謂“婕妤妾趙”的“趙”當是“娋”。如此一來,此印與趙飛燕更是毫不相干了。
婕妤妾娋娋
侯志
祭睢
辟疆
陳介祺行書,上鈐“壽眉”、“寶簠齋”印
上一篇:扇面趣談·陸小曼
下一篇:收藏趣談·陳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