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團城·北海返影團圓城
團城是北海中的一個島嶼。1163年,金世宗完顏雍改燕京為中都,在北海挖太液池,筑瓊華島,建大寧宮,將部分挖池泥土堆在瓊華島前一個叫圓丘的小島上,成了今天團城的基礎。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改中都為大都,在團城上修筑了儀天殿,重檐、圓蓋、圓頂。那時,團城稱圓坻,亦稱瀛洲,四面環水,東西有木橋與岸相連。明永樂年間,重修團城,拆除了東西大橋,墊為平地,東面修護城河與太液池相連,改儀天殿為承光殿(俗稱圓殿),并在島嶼四周加筑清磚城墻,砌城堞垛口??滴跄觊g再修團城,把圓殿改為十字形平面。
團城形圓,故又稱圓城,但在古代,圓是虛心,團是實心,故多稱團城。
今團城高4.6米,周長276米,面積約5800平方米,城之兩掖有昭景、衍祥二門。
明代昭景、衍祥二門全開,東進西出。至清,僅開昭景,因順治皇帝年僅二十四歲即出天花死在養心殿。當時頌文中有一句:“子孫茂盛,長享富貴,奕葉衍祥”,奕葉是幾世的意思。有人認為只有取消后面的“奕葉衍祥”四字,剩下的才是“子孫茂盛,長享富貴”,于是就關閉了團城西門衍祥門。后來京城流傳有“團城西門一開,必出白差(皇帝即死)”的趣話,講的就是這事。
承光殿與白玉佛
康熙時建造的承光殿因地震坍塌,現殿為乾隆十一年重建,是一座十二間的八角殿,建在八角形的臺基上,重檐飛脊,上覆黃琉璃瓦綠剪邊,造型與紫禁城角樓相類,為皇帝往返郊外更衣用茶點處。
殿內有一高1.6米的玉佛,用整塊白玉雕刻而成,上面還鑲嵌有許多寶石。
相傳這尊白玉佛是僧人明寬游歷南洋時從緬甸帶回的。明寬本是西郊海淀關帝廟的僧人,又是西直門伏魔庵主持靈輝的師弟,精通佛典。明寬把廟產賣給慈禧的總管太監李蓮英后,就寄居在伏魔庵內,并通過靈輝結識了粵籍和尚智然,在智然的慫恿下,明寬決定與他們一道游歷南洋。在南洋,明寬以大清國僧人身分受到各地寺院的尊重,并收到許多饋贈,白玉佛即為緬甸僧人所贈,此外還有兩尊小玉佛。
歸途上,明寬為避免官府的盤查、勒索,所有車輛都插上“奉旨請佛”的黃色小旗,才使玉佛安全抵京。
開始玉佛被供奉在伏魔庵內,但后來明寬冒用圣旨的事被察覺,他這才趕緊央求李蓮英向慈禧奏明原委,并表示情愿呈獻玉佛。慈禧念明寬南游時頌揚了自己,又可得到玉佛,也就不予追究。于是命內務府在承光殿造佛座,并擇吉日將玉佛迎進團城。這尊玉佛光潤無比,美麗清新,是小乘教佛像。只可惜玉佛的左臂被八國聯軍用刀砍傷,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
瀆山大玉海與三侯松
承光殿前,還有一座玉甕亭,亭內漢白玉蓮花座上陳列著一個黑色大缽盂,高70厘米,周長493厘米,重3500公斤,用一整塊墨玉雕成。周身浮雕著云濤、蛟龍、海馬等,出沒于波濤之中,造型美觀,氣勢磅礴,形態生動。陶宗儀《輟耕錄》記載此玉甕“黑玉酒甕,玉有白章,隨其形刻為魚獸出沒波濤之狀。其大可貯酒三十余石。徑四尺五寸,高二尺,圍圓一丈五尺”。清時此甕被稱為北京玉器三絕之一。
相傳此玉甕是1265年忽必烈命人制造的,慶功時用作犒賞眾將士飲酒的盛酒器皿,又稱瀆山大玉海、黑玉酒甕。最初放在廣寒殿內。明萬歷七年拆去廣寒殿,此玉甕被太監運至西華門外玄武廟,廟內道士把它當作了腌菜缸。后乾隆得知了玉甕的下落,用一千兩銀子將其購得,運至團城,興建了石亭放置玉甕,又親筆題寫了《御制玉甕歌》七言詩三首及注釋,令造辦處工匠刻在玉甕膛內。他還讓翰林院四十名學士各寫一首頌甕詩,刻在石亭四角的方柱上,自己又寫了四首詩,分別刻于四面門楣上,稱作“詩額”。這個玉甕是我國形體最大的傳世玉器。
團城不僅殿閣玲瓏,且古木參天,郁郁蔥蔥,其中尤以三棵松樹最為著名,因乾隆皇帝曾分別為這三棵松樹封侯賜爵,故被稱為三侯松。承光殿東側的栝子松(油松),頂圓如蓋,姿態蒼勁,相傳為金元時所植,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乾隆封其為遮蔭侯;衍祥門北,有一株別致的古松,枝身向西屈臥,樹冠掠過雉堞下傾,俯瞰太液池,被稱為“探海松”(補種),乾隆封其為探海侯;另有白皮松,也是幾百年的古樹,被封為白袍將軍。乾隆還有詩詠栝子松“五針為松三針栝,名雖稍異皆其儕。牙槎數株倚睥睨,歲古不識何人栽”,體現了一代英主乾隆的情趣。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老嶺·北國黃山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長城·北門鎖鑰八達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