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趣談·陳介祺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齋,晚號海濱病史、齊東父,山東濰縣(今屬濰坊)人。清學者。道光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喜研金石,對青銅器、陶器、印璽、造像等收藏甚富,尤以毛公鼎為最有名。著有《吉金文釋》《傳古別錄》《十鐘山房印舉》等。
藏“萬印”、“十鐘”
陳介祺對古代文物甚有研究,凡金石、彝器、古籍碑拓等,經他過目,均能鑒別分明。藏品中,以秦漢印璽尤富,計有萬余方,因命藏舍為“萬印樓”。另有世所罕見的古鐘10個,故又榜其室為“十鐘山房”。他在書齋中,品鑒文物,稽查文獻,著書立說,還把與同好討論古文物的往來書信編為《陳齋尺牘》。
秘藏毛公鼎
相傳北京古董商蘇億年、蘇兆年于咸豐二年(1852年)某日在西安一條窄巷中的小院里發現一只銅鼎,蘇家兄弟見鼎腹內鑄滿銘文,知是寶貨,但不露聲色,假裝好奇,打聽如何處置此鼎。爐匠說打成銅門環出售,再問銅環可賣多少錢?爐匠扳指一算,說是30兩銀子。蘇氏兄弟本是到西安收購古董而來,當即付銀30兩買下此鼎,轉而向老主顧陳介祺兜售生意,出售此鼎。陳介祺當時正在北京為官,隨即付給蘇億年白銀一百兩,叫他們兄弟速將銅鼎運京,鼎之價錢看貨再議。陳介祺見了毛公鼎后欣喜萬分,先將銅鼎鎖入密室后,再付白銀千兩,算作鼎金。蘇氏兄弟于是購房置地,從此享受暴發戶生活,不再做古董買賣。
毛公鼎是西周青銅重器,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腹圍145厘米。它的外形典雅莊重,半圓形深腹,獸形三足,雙耳豎立,紋飾樸素,造型洗煉而簡潔,渾厚而凝重。陳介祺獲如此堪稱國寶之物,怕樹大招風,第二年便辭官攜眷并帶全部古器物返歸濰坊故里,秘藏毛公鼎于縣城新造房屋之中。
光緒十年(1882年),陳介祺病故,毛公鼎分給次子陳厚滋。后來其孫孝笙開錢莊虧本,在端方威逼利誘下于宣統二年(1910年)以萬兩銀子將鼎賣給端方。這位兩江總督不久嗚呼哀哉,在其女嫁于項城袁府時,即以毛公鼎為陪嫁。項城袁氏雖是袁世凱家族,但對此鼎并無收藏之意,隨即將毛公鼎抵押給天津俄國道勝銀行。
民國十九年(1930年),美國來了個財大氣粗的董事長,揚言出5萬美元購買此鼎。消息傳到葉恭綽處,葉怕毛公鼎流落國外,急忙從各方集資3萬元,將鼎從道勝銀行贖出來,藏于天津某地。當日軍燃起侵略戰火后,毛公鼎被運到香港避難。后來日寇又發動太平洋戰爭,毛公鼎來不及運走,在戰爭中失竊。也可以說是不幸中的大幸,毛公鼎并沒有毀于戰火,而是出現在商人陳克勤的上海公館中。不久陳泳仁出巨資從陳克勤手中買下這件國寶。抗戰勝利后,陳泳仁知道個人難以收藏這樣一件無價之寶,于是捐獻給國民政府。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周公華鐘拓片
古代銅印
鐘鼎器拓片、
濰縣陳氏藏漢瓦登拓本集冊
封泥拓片
漢畫像石刻拓本
毛公鼎
上一篇:印章趣談·陳介祺
下一篇:閑章趣談·陳洪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