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王撰
《王撰》:王撰 明天啟三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623-1709),字異工,號隨庵,江蘇太倉人。時敏第三子。工隸書、山水,筆墨超逸,峰巒樹石,無不肖似時敏。年逾八旬,所作畫猶蒼厚腴潤。但氣局具體而微,不能若原祁之沉雄恣肆,另辟畦境耳。著有《三余集》。
《王撰》:主要閑章:三余堂 隨庵
三余堂 隨庵 兩面印
為丁元公所刻,邊款云:“三余堂為奉常公讀書之處,丁己三月與錫鬯放棹婁東,隨庵三兄索刻是印,蓬窗作兩面印以應之。丁元公記。”丁元公(?-1 6 8 6后)字原躬,明亡后為僧,法名凈伊,字愿庵,浙江嘉興人。善詩,工山水、人物,曾將歷代佛祖、高僧繪為巨冊,各識事跡。奉常公即為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王撰為其第三子。此印刻于康熙十六年,時王時敏尚未去世,可知“三余堂”已由王撰承之,王撰后來將其著作署為《三余集》,父子相承,亦是一段藝林佳話。錫鬯是清初大學者朱彝尊的字,邊款中有他的一曲《沉醉東風》:“香茅屋青楓樹底,小蓬門紅板橋西,雖無蔗芋田,也有桑田地。野薔薇結個笆籬,更添種山茶綠萼梅,這便是先生錦里。”小楷清逸絕俗。“三余”典出三國魏大司農董遇,《三國志》云:“人有從學者,遇(董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義,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王時敏取此堂名,王撰刻以為印,其意即在激勵自己珍惜時光,為學不倦。現代畫家齊白石曾題其所繪《三魚圖》云:“畫者工之余,詩者睡之余,生者劫之余。”則別具另一番深意了。
三余堂
隨庵
邊款
邊款
上一篇:收藏趣談·王懿榮
下一篇:翰墨趣談·王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