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間,明朝防衛(wèi)能力日益削弱,南有倭寇頻頻騷擾,北有蒙古騎兵不時南下,令朝廷窮于應付。“土木之變” 后,瓦剌部衰弱,韃靼部強盛起來,成化年間,韃靼一部進入河套地區(qū),這里三面憑河,土地肥沃,可耕可牧,東出可威脅北京,西進又直犯關中地區(qū),成為明朝的心腹之患。孝宗時,楊一清曾想收復河套,但不久孝宗死,此事就不了了之。嘉靖年間,韃靼的侵擾就更為嚴重。嘉靖二十五年八月,3萬多韃靼騎兵進犯延安府,燒殺搶掠,給當?shù)厝藥順O大的災難。于是,總督三邊兵部侍郎曾銑提出了收復河套的建議。曾銑,字子重,雖為進士出身的文士,卻長于用兵,雄健有膽量。嘉靖十四年遼東發(fā)生兵變,曾銑鎮(zhèn)定自若,迅速平定了全遼。從此,他的才能為朝廷所知。嘉靖二十六年,曾銑領兵進入河套獲小勝,敵騎一時不敢近塞。此后,他又要求筑邊墻,再次請求率兵一舉收復河套。皇帝對他的建議挺感興趣,大臣便順著風頭全都表示贊成。做齋醮時,世宗居然將此事向神鬼占卜,結果不太吉利,他便猶豫了。宮內(nèi)傳出一張紙條寫道:“今逐套賊,師果有名否? 兵食可有余? 成功可必否? 一個曾銑不足掛齒,使生民荼毒又怎么辦?”當時首輔夏言極力支持曾銑,嚴嵩正伺機弄掉夏言,便乘機進言,說若輕起戰(zhàn)事,必引出大禍,大部朝臣也望風改口,都說河套不可復了。皇帝大怒,將曾銑下獄。嚴嵩指使同黨仇鸞誣陷曾銑克扣軍餉,掩飾敗仗,并說夏言的妻父是曾銑的好朋友,曾銑托他賄賂了當權者云云。這些誣告并無佐證,但昏君皆聽信了。正好韃靼來犯,嚴嵩說戰(zhàn)事都是夏言、曾銑激起的。嘉靖二十七年,曾銑、夏言相繼被殺。河套未復,卻葬送了一相一將,從此,無人再議論收復河套的事了。
上一篇:《西方列強第一炮》明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谷城再起燎原火》明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