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晏殊》人物故事小傳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治所在今江西撫州)人。幼有文名,景德初年,以神童召試學士院,與進士千余人并試廷中,賜同進士出身,擢秘書省正字,次年遷太常寺奉禮郎。真宗朝仕至翰林學士。仁宗初年,加給事中,預修《真宗實錄》,拜樞密副使。以論事忤劉太后意,罷知宣州,后改應天府。在任興辦學校,延請范仲淹教授生徒。召拜御史中丞,遷參知政事。后出知毫、陳二州。又回朝為御史中丞、三司使。慶歷中拜相兼樞密使。為諫官論罷,降為工部尚書。先后出知潁、陳、許、永興等州軍,移河南府。以病歸京師,留侍經筵,詔五日一與起居,儀從如宰相。卒謚元獻。
殊平居好賢,為相之日更是以獎掖后進視為己任,當世名士,如范仲淹、韓琦、富弼、孔道輔、王安石等人,或出其門,或被擢用。又生平喜歡詩酒文章。所作小詞語言婉麗,情致閑遠。有文集240卷。又刪次梁陳以后名臣述作,為《集選》100卷。今僅存《珠玉詞》和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
[正 史]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①文,景德②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千余人并試廷中,殊神氣不懾③,授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曰:“殊江外人④。”帝顧⑤曰:“張九齡非江外人邪?”后二日,復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帝愛其不欺,既成⑥,數稱善⑦,擢秘書省正字⑧,秘閣讀書,命直史館⑨。陳彭年察其所與游處者,每⑩稱許之。
明年,召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11)。東封(12),恩遷光祿寺丞(13),為集賢校理(14)。喪父,歸臨川,奪服(15)起之,從祀太清宮。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16)。喪母,求終服(17),不許。再遷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館,為升王府記室參軍。歲中,遷尚書戶部員外郎,為太子舍人,尋(18)知制誥,判集賢院。久之,為翰林學士,遷左庶子。帝每訪殊以事,率(19)用方寸小紙細書,已答奏,輒(20)并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仁宗即位,章獻明肅太后(21)奉遺詔權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太后謂東宮舊臣,恩不稱(22),加給事中。預修《真宗實錄》。進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忤太后旨。坐從幸(23)玉清昭應宮從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齒,御史彈奏,罷知宣州。
數月,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24)。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召拜御史中丞,改資政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兼秘書監,為三司使,復為樞密副使,未拜,改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太后謁太廟(25),有請服兗冕(26)者,太后以問,殊以《周官》后服對。太后崩,以禮部尚書罷知亳州,徙陳州,遷刑部尚書,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
陜西方用兵,殊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備戰斗。又請出宮中長物(27)助邊費,凡他司(28)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悉為施行。康定(29)初,知樞密院事,遂為樞密使。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30)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殊平居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及為相,益(31)務進賢材,而仲淹與韓琦、富弼皆進用,至于臺閣,多一時之賢。帝亦奮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32),而小人權幸皆不便。殊出歐陽修為河北都轉運,諫官奏留,不許。孫甫、蔡襄上言:“宸妃(34)生圣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宸妃墓(35),沒而不言(36)。”又奏論殊役(37)官兵治僦舍以規利。坐是,降工部尚書、知潁州。然殊以章獻太后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輔臣例宣借者(38),時以謂非殊罪。
徙陳州,又徙許州,稍復禮部、刑部尚書。祀明堂遷戶部,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徙河南府,遷兵部。以疾,請歸京師訪醫藥。既平(39),復求出守,特留侍經筵,詔五日一與起居,儀從(40)如宰相。逾年,病浸劇,乘輿(41)將往視之。殊即馳奏曰:“臣老疾,行(42)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43),以不視疾為恨,特罷朝二日,贈司空兼侍中,謚元獻,篆其碑首曰:“舊學之碑”。
殊性剛簡,奉養清儉。累典州(44),吏民頗畏其悁急(45)。善知人,富弼、楊察,皆其婿也。殊為宰相兼樞密使,而弼為副使。辭所兼,詔不許,其信遇如此。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晚歲篤學不倦。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刪次(46)梁、陳以后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子知止,為朝請大夫。
《宋史·晏殊傳》卷三一一
〔注 釋〕
①屬(zhu)文:撰著文辭。②景德:宋真宗趙恒的年號,即公元1004年至1007年。③懾(zhe):恐懼,害怕。④江外人:江南人。⑤顧:顧視,回看。⑥既成:已經考完。⑦數(shuo):屢次。⑧擢:提升;秘書省正字:官名。宋設秘書省,掌管古今經籍圖書、國史實錄、天文歷數等。正字為屬官,從八品,掌校讎典籍,判正訛謬。⑨直史館:入直史館。后用為官名。⑩每:常。(11)太常寺奉禮郎:宋設太常寺,掌禮兵、郊廟、社稷、陵寢之事。卿為長官,下設少卿、丞、博士、主簿、奉禮郎等屬官。(12)東封:東封泰山。古代帝王凡遇大典常到泰山去祭天。真宗朝曾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舉行封禪大典。(13)光祿寺丞:宋設光祿寺,掌祭祀、朝會、宴享、酒醴、膳饈之事,負責食物酒品的儲藏與出納。設有卿、少卿、丞、主簿等職。(14)集賢校理:官名。任職集賢院,掌管圖籍校勘整理。(15)奪服:舊制,父母死后須守喪3年,期滿除服,稱為“服闋”。“闋”是終了的意思。未及期滿而被啟用為官,稱“奪服”,意同“奪情”。(16)太常禮院:官署名,隸屬于太常寺,執掌禮制,官員有判寺事、同判寺事等。(17)終服:終制,終喪,即終守3年之喪制。(18)尋:不久。(19)率:大抵,通常。(20)輒:即,就。(21)章獻明肅太后:即真宗劉皇后。益州華陽(治今四川成都)人。15歲歸真宗于襄邸。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真宗久疾居宮中,政事多決于劉后。真宗死,遺詔尊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取處分。仁宗即位,劉后垂簾聽政,稱制凡11年,史稱“章獻垂簾”。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卒,謚號章獻明肅。(22)恩不稱:所加恩澤不稱其位。按,晏殊曾為升王趙禎記室參軍,趙禎即位為仁宗,晏殊作為東宮舊臣,例應加官。(23)坐:坐罪,因犯法而獲罪;從幸:隨從皇帝幸臨某地。(24)延:延請,聘請;生徒:州縣學校在籍的學生。(25)太廟:古代帝王的祖廟。(26)兗冕:兗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和上公的禮服。(27)長(zhang)物:多余的東西。(28)他司:其他行政部門。北宋三司設度支部,掌管全國的財政收支。(29)康定:仁宗趙禎年號(公元1040—1041年)。(30)慶歷:仁宗年號(公元1041—1048年)。(31)益:更加。(32)因:依靠;更治:更改治道。(33)權幸:指身居高位,有權有勢的人物。(34)宸妃:指真宗李宸妃。杭州人。入宮后,初為章獻太后侍兒,后真宗以之為司寢,有娠,生仁宗,章獻以為己子。直到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章獻死,仁宗始知己為宸妃所生,遂追尊為皇太后,謚莊懿。章獻在世,人皆忌憚,無有敢言者。本句所謂“圣躬”即指仁宗而言。(35)被詔:受詔;志宸妃墓:為宸妃作墓志。(36)沒而不言:對宸妃生仁宗之事不加記載。沒,掩沒。(37)役:使用;治僦舍:修造供租賃用的房舍。僦,租賃;規利:求利。規,規求,貪求。(38)例:慣例;宣借:宋時規定宰執等高級官員,可分別配置4名至35名軍人或胥吏,以充當侍衛,稱為宣借。(39)既平:已經康復。(40)儀從:儀仗隨從。(41)乘輿:猶言“鑾駕”,此指仁宗皇帝。(42)行:行將,將要。(43)臨奠:親臨祭奠。(44)累典州:屢次掌管州府。(45)悁急:同“狷急”,急躁。(46)刪次:刪削編次。
[相關史料]
晏元獻為童子時,張文節薦之于朝。召至闕下①,適②御試進士,便令與試。公見試題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乞命別題。”上極愛其不隱。及為館職,一日缺東宮官,內批除③晏殊。執政莫喻所因④,次日上諭⑤之曰:“近聞館閣臣僚,無不嬉游宴賞,唯殊與兄弟讀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公既受命,上面諭除授之意,公曰:“臣非不樂宴游,直⑥以貧無可為。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也。”上益嘉其誠實,眷注日深。仁宗朝,卒⑦至大用。
《宋人軼事匯編·夢溪筆談》卷七
晏殊言,知制誥日誤宣⑧入禁內,時真宗已不豫⑨,出一紙文書視之,乃除拜數大臣。殊奏云:“臣是外制,不敢越職。”上頷⑩之,召學士錢惟演,殊奏:“臣恐泄漏,請止宿學士院。”翌晨麻(11)出,皆非向(12)所見者,深駭之而不敢言。
《宋人軼事匯編·鄰幾雜志》卷七
章懿(13)之崩,晏殊撰志文,只言生女一人,早卒(14)。仁宗恨之,及親政,出志文以示宰相曰:“先后誕育(15)朕躬,殊為侍從,安(16)得不知?”呂文靖曰:“殊固(17)有罪,然宮省事秘,臣備位宰相,雖略知之而不詳。殊之不審(18),理容有之。然方章獻臨御(19),若明言先后實生圣躬,事得安否?”上默然良久,命出殊守金陵(20)。及殊作相,八王疾革(21),上親往問疾,王曰:“叔久不見官家(22),不知今誰作相?”上曰:“晏殊也。”王曰:“此人名在圖讖(23),如何用之?”上欲重黜(24)之,宋祁為學士,當草麻(25),爭之,乃降二官,知潁州,詞曰:“廣營產以殖貲(26),多役兵而規利。”以他罪罪之(27)。殊免深譴(28),祁之力也。
《宋人軼事匯編·龍川別志》卷七
晏元獻因觀王琪大明寺(29)詩板,大加稱賞。召至同館,步游池上,時春晚有落花,晏公云:“每得句或彌年(30)不能對,即如‘無可奈何花落去’(31),至今未能對。”王應聲曰:“似曾相識燕歸來”。自此辟置(32)薦館職。
《宋人軼事匯編·復齋漫錄》卷七
晏元獻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盤饌皆不預辦(33),客至旋(34)營之。蘇丞相頌嘗在公幕,見每有佳客必留,但人設一空案一杯。既命酒,果實疏茹漸至,亦必以歌樂相佐(35),談笑雜至。數行之后,案上已燦然矣。稍闌(36)既罷,遣聲伎曰(37):“汝曹呈藝已畢(38),吾亦欲呈藝。”乃具筆札相與賦詩,率(39)以為常。前輩風流,未之有比。
《宋人軼事·避暑錄話》卷七
晏元獻嘗覽李慶孫《富貴詩》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余每言富貴不言金玉錦繡,唯說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窮兒家有此景致也無?”
《宋人軼事匯編·青箱雜記》卷七
〔注 釋〕
①闕下:帝都。②適:正好,恬好。③除:拜官授職。④莫喻所因:不明白其中的因由。⑤諭:曉諭,諭示,舊時上告下的通稱。⑥直:但。⑦卒:終于。⑧宣:傳宣。⑨豫:舒適。⑩頷:點頭,表示贊許。頷,下巴。(11)翌晨:第2天清晨;麻:唐宋時代,任命大臣用黃白麻紙頒詔,后遂用為此種詔書的代稱。(12)向:從前,往昔。(13)章懿:即指仁宗生母莊懿太后。(14)早卒:早死。(15)先后:指仁宗生母莊懿太后;誕育:生育。(16)安:何,哪里。(17)固:確實。(18)審:詳知,明悉。(19)方:當;章獻:即章獻太后;臨御:指垂簾聽政事。(20)出:官員外遷;守金陵:為金陵太守。(21)八王:筆記小說中的人物,原型為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光義第八子趙恒;疾革:病重,危急。(22)官家:古時對皇帝的一種稱呼。(23)圖讖:古時巫師或方士制作的隱語或預言,作為吉兇的符驗或征兆。(24)黜:貶斥。(25)草麻:起草黜免大臣的詔令。(26)殖貲:積蓄資財。殖,繁殖。貲,同“資”。(27)以他罪罪之:以其他罪過定了他的罪。(28)深譴:深責。(29)大明寺:在今江蘇揚州市新北門外,唐代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前在此住持。(30)彌年:經年。彌,滿。(31)“無可”句:詩句見晏殊《浣溪沙》詞。(32)辟置:征召。(33)預辦:預先置辦。(34)旋:旋即,立即。(35)相佐:相助。(36)稍闌:稍殘,稍晚。(37)遣:遣散;聲伎:指酒宴上歌舞以助酒興的伎女。(38)汝曹:你們;呈藝:獻藝;畢:完了,結束。(39)率:大抵。
上一篇:《晏殊》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晏殊》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木華黎》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木華黎》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