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潛
吳潛,字毅夫,南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其父柔勝官秘閣修撰。吳潛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嘉定十年(1217)的丁丑科殿試中,一舉奪魁,成為南宋第30位狀元。
吳潛從此步入仕途。
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權是北宋腐敗政治的繼續(xù)。皇帝昏庸無能,奸臣恣意擅權,特別是理宗時期,政治更加黑暗。處在這種氛圍中的吳潛,算得上是一位頭腦清醒的大臣。紹定四年(1231),都城臨安發(fā)生了一場火災,損失慘重,由于財力匱乏,致使災民長期得不到救濟,都城一片混亂。當時擔任尚書右郎官的吳潛,上疏理宗,借分析火災,懇切地對皇帝進行勸諫,希望最高統(tǒng)治者能從自身做起,厲行節(jié)儉,親賢臣,遠小人,取信于民,以圖國家的長治久安。同時,他還給當時的丞相史彌遠寫了一封信,針對國家每況愈下的時局,提出了6條具體的建議,呼吁從君心入手,下大力整頓吏治,使國家走上中興之路。
南宋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惡性發(fā)展,賦稅極其繁重。地主階級瘋狂的掠奪,迫使農(nóng)民一次次起來反抗。理宗當政時,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佃農(nóng)聯(lián)合抗租拒捕; 嘉興府德清(今浙江德清)也發(fā)生了數(shù)萬人的農(nóng)民暴動,抗交租稅,要求“降斗”。這些此起彼伏的農(nóng)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南宋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在嚴峻的形勢下,端平元年(1234),理宗下詔征求治國之術。具有改革思想的吳潛痛感政治的腐敗是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強烈要求統(tǒng)治者應“顧天命”,“植國本”,端正教化,廣招人才,實行寬舒政治。但這些開明的意見,與當時弄權奸臣的所作所為相抵觸,吳潛也因此大受排擠,由太府少卿降為一名宮觀的供奉。黑暗的形勢和個人的惡劣處境,并未動搖吳潛的報國信念。作為一個具有清醒頭腦和革新精神的封建官吏,吳潛不只從言論上,更是從行動上竭盡努力,力圖挽救行將衰亡的南宋政局。宦海沉浮,此后,吳潛又被提拔為太常少卿,他對國家的財物運輸問題提出很好的建議: 在擔任平江府(今屬江蘇)知府時,他采取許多有效措施,旨在減輕勞動人民的負擔; 在擔任浙西制置使時,注重加強國防設施; 在慶元府(今屬浙江)知府任上,他根據(jù)地方上的實際情況,采取切實措施增加財政收入,年均達到4703800多錢,并借此替百姓輸納國家的賦稅,共計5491700多錢。在貪官酷吏橫行的年代里,吳潛政績卓著,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廉吏。
如何在軍事上有效地防范蒙古人的進攻,是南宋后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嘉定和議后,金受蒙古的侵逼而漸趨衰弱。蒙古軍在滅掉西夏、西遼和金之后,便展開了消滅宋政權的戰(zhàn)爭。端平元年(1234),蒙、宋聯(lián)合滅金后,蒙古便把矛頭對準了南宋。而這時的宋王朝財政虧空,階級矛盾尖銳。為此,吳潛主張對外應采取積極防守的戰(zhàn)略,不可輕易出兵,并力陳出兵的利弊。然而,當政者對此置若罔聞,仍依約派兵接收河南地區(qū)的三京(開封、歸德、洛陽),結果,蒙古軍不但不踐約,反而決黃河淹阻宋軍,并用武力阻止宋軍收復河南諸地,其結局是以宋軍的慘敗而告終。事實證明,吳潛對戰(zhàn)局的分析是十分正確的。識見雖高,可惜未受重視,充分暴露了南宋政治的黑暗。面對已經(jīng)形成的危局,吳潛仍然多次上疏理宗皇帝,提出進一步防范蒙古進攻的措施。他向當時的執(zhí)政建議: 在京西已經(jīng)丟失的情況下,應當首先解救襄陽,并招收京淮地區(qū)的精壯勞力,增強軍隊實力,全力保住江西; 大敵當前,應及時選拔合適的帝位接班人,穩(wěn)定民心等等。但這些意見也不過說說而已,難以貫徹實施。寶祐五年(1257),蒙古正式發(fā)動對南宋的全面進攻,南宋軍隊連吃敗仗,處于蒙古軍的包圍之中。內(nèi)憂外患,國勢日衰,吳潛痛切感到奸臣當?shù)溃梅瞧淙耍钦兄萝娛乱辉偈Ю母舅凇R虼耍恢挂淮蔚馗嬲]最高統(tǒng)治者,要冷靜地聽取和思考群臣們的意見,明辨是非,任用賢才,以剛正清明的政治來杜絕奸臣惡行。在最后一次上疏中,吳潛直言不諱地點出了幾位當朝奸臣的姓名,希望能引起理宗的警惕。與此同時,他又勸理宗重用那些開國老臣,讓他們發(fā)揮余熱、報效國家,以此徹底刷新吏治。
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吳潛始終把振興國家的希望寄托在皇帝個人身上,多次建議皇帝重視對接班人的選拔和培養(yǎng)。吳潛也曾長期兼任侍讀官。時光流逝,年齡漸長,在晚年的一次上疏中,吳潛總結了幾十年來的從政經(jīng)驗,語重心長地向統(tǒng)治者提出了“畏天命,結民心,進賢才,通下情”的治國之策。他老而彌篤的報國熱情,感動了理宗皇帝,淳祐十一年(1252),吳潛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后又晉封為左丞相、慶國公。
僅靠少數(shù)仁人志士的作為,畢竟挽救不了南宋腐朽政權滅亡的命運。黑暗的政府是不能容納吳潛這種人物的存在的。在他擔任左丞相不久,朝中奸臣為向蒙古統(tǒng)治者屈膝求和,想立度宗為太子。吳潛直言勸阻,觸怒了理宗皇帝,終因奸臣沈炎的彈劾而被削職,遠徙循州(今屬廣東)。
“曰民窮,曰兵弱,曰財匱,曰士大夫無恥。”這就是南宋中后期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地主階級中的一名開明知識分子,他宦海沉浮幾十年而始終充滿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熱切希望國家穩(wěn)定和強盛,并為此做過不懈的努力。他屢次上疏中的言論切中時弊,本人也曾幾度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在任上做出了突出的政績,但終其一生,他力圖強國和革除時弊的政治思想并未得到實現(xiàn)。這是當時腐朽統(tǒng)治中不可避免的悲劇。
景定三年(1263)五月,吳潛懷著滿腔的遺憾,在一個風雨交加之夜,寂寞而逝。
上一篇:吳廷琛
下一篇:吳鐘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