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飾”的由來
戰國時期,魏國國君魏文侯派西門豹去鄴縣任縣令。他一上任就深入民間,了解情況,很快得知當地有一陋習,這就是要花費大量錢財為河神娶親,這一習俗使得老百姓極為痛苦。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來當地的一些豪紳和有勢力的人與巫婆勾結在一起,利用替河神娶親來搜刮百姓的錢財。他們大肆宣傳,說什么不給河神娶親,河水就要泛濫。為了這娶親,巫婆走訪全縣,見到誰家有美麗的少女就定為河神的妻子,然后向女家送來聘禮,家長不愿意也不行。
選定了吉日良辰以后,在漳河之濱蓋起所謂的齋宮,四周掛起紅色的、黃色的帷幕,帷幕周圍插上許多彩旗,場面十分熱鬧。
被選定的女子被簇擁著進入齋宮,強迫著沐浴更衣,單身獨居,進行齋戒。十多天后,這少女被粉飾一番,就好像要出嫁一般,只等待嫁給河神了。
當時辰到了,娶親的儀式開始:人們將一張席當床,平放在河面上,讓那粉飾一新的姑娘坐在席上。在這生離死別的時刻,姑娘及其家人號哭不止,十分悲痛。而岸上,則鑼鼓喧天,吹吹打打,熱鬧異常。不一會兒,席子就開始下沉,越沉越深,一個好端端的姑娘就這樣被陋習葬送了。
正因為這樣,所以不少人家只好帶著女兒出逃,以躲避這人為的災難。西門豹了解情況以后,決心要用事實戳穿這種騙局,為老百姓改變這種陋習。
又到了為河神娶親的日子了,縣令西門豹表示出極大的熱情,他要親自參加這一儀式。由于有新任的縣令參加,這儀式更加隆重,更加熱鬧了。就在這儀式正在進行的時候,西門豹突然提出要求:請新娘出來,本縣令要看看她是否美貌。
哭成了淚人似的新娘被人們從齋宮中攙扶出來。西門豹一看就皺起了眉頭,他連連搖著頭說:“這姑娘并不漂亮呀,怎么能嫁給河神呢?”接著他下令:派巫婆下河去報告河神,待找到更漂亮的姑娘時再送去!
巫婆們還沒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只聽得“咚”的一聲,一個為首的巫婆就被早已布置好的幾個差役七手八腳地扔到了河里。
圍觀的人頓時愣住了,巫婆的弟子及當地那些有權勢的人物直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西門豹裝著極有耐心的樣子,雙眼注視著河中,似乎在等待著消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當眾大聲說道:“怎么沒有回音呢?再派個人去找找吧!”
他的話音剛落,幾個差人就把巫婆的一個得意弟子又扔到了河里。
又過了一段時間,西門豹又下命令:“兩個人都不回來,再派人去催催吧!”于是差役又先后向河中丟下巫婆的另一個弟子,及當地一個有權勢的人。
圍觀的人都驚呆了,那些與巫婆勾結干壞事的人,這時緊張極了,他們直嚇得渾身哆嗦。他們一齊跪倒在西門豹的面前,連連磕頭,請求饒命。西門豹當眾審問了他們,揭穿了他們騙人的伎倆,懲治了他們,從此革除了這一陋習。
史書在記敘西門豹治鄴的這件事時,有“共粉飾之”的句子,這句中的“粉飾”后來就成了一個詞。“粉飾”原來指的是姑娘打扮、裝飾的意思。現在詞義有了較大的變化,現代漢語中已沒有打扮的意思了,而是表示涂飾表面、掩蓋錯誤或缺點的意思,有明顯的貶義。如:我們要實事求是,不要粉飾自己;對錯誤要敢于承認,不能粉飾等。
上一篇:“粉墨”的用法
下一篇:“紕漏”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