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紕漏”的用法
晉朝有個臨沂人叫王敦,當了大官并娶了晉武帝的女兒襄城公主為妻,成了駙馬都尉,一時十分榮耀。
王敦很快住進了駙馬府。他以往未體驗過那豪華富貴的宮廷生活,皇家的一些習俗和規矩他也不知道。平日又不注意觀察,不虛心向人請教,而只憑著自己的感覺辦事,在駙馬府里鬧了不少的笑話。
有一次,王敦上廁所,見廁所里擺放著一個很講究的油漆小木盒,盒內盛了不少的干棗。王敦很納悶:這干棗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轉念一想,這皇家也太講究了,廁所內還備有零食,于是一顆接一顆地吃了起來。一會兒竟把一盒干棗吃得精光。其實,這干棗并不是零食,而是用來堵塞鼻孔以防止臭味的。
王敦一邊嚼著干棗,一邊從廁所里走出來,幾個侍女一路跑了過來,圍在王敦的面前。她們中有的端著盛有水的金盤,有的端著裝有澡豆的琉璃碗。
王敦不知她們究竟要干什么,又不便向侍女詢問。他略一思索,覺得這澡豆大概也是食品,于是接過琉璃碗,將澡豆往金盤中一倒,然后端著金盤,飲著盤中的水。侍女們看著王敦的舉動,目瞪口呆,接著都忍不住捂著嘴暗暗地笑。
原來,這澡豆是用豆末合藥制成的,是供人洗滌用的一種粉劑。金盤中的水和琉璃碗中的澡豆都是供人上廁所后洗手的,而王敦把這些居然當成食品了。
這笑話記載在古書《世說新語》一章中,這一章的標題叫《紕漏》,后來這“紕漏”就成了一個詞。“紕”,“紕漏”就是因粗心而產生的差錯、漏洞。現在這個詞還常常運用,是書面語言。如:不出紕漏,難免有紕漏等。
上一篇:“粉飾”的由來
下一篇:“背誦”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