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張伯駒
張伯駒(1897~1982),字眾碧,號好好先生、游春主人,室名平復堂,河南項城人。鎮芳之子。早年畢業于天津新學書院。曾入軍界任職,后入金融界,任上海鹽業銀行常務董事,又任華北文法學院教授、故宮博物院專員。1949年后,任燕京大學藝術系導師、北京書法研究社副主席、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理事、北京棋藝社理事、北京古琴會理事、北京市政協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工詩詞,嗜京劇,喜收藏,擅書畫。與張學良、袁克文、溥侗并稱為四公子。上世紀50年代時,將個人收藏的《平復帖》、《游春圖》等珍貴文物獻給國家。
仗劍從云作干城,忠心不易,軍心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山河,家離赤縣
揮戈挽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張伯駒與陳毅元帥神交已久,陳毅佩服張的為人和才氣,張先生對戎馬一生的陳毅元帥更是由衷地敬慕,特別是在詩歌創作上,兩人更有許多共同語言。故早在建國初期,他們之間即有密切往還,且常在一起對弈、論詩、唱和。1957年,張伯駒先生不幸被打成右派,幸得陳毅關懷,從北京調到了吉林省博物館任副館長。然而,卻又禍不單行,張伯駒剛剛過上幾天能探討文物鑒賞的太平日子,“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張因得罪江青,于1969年被開除公職,下放東北農村改造。1972年1月6日,陳毅同志病逝,噩耗傳來,張伯駒悲痛不已,他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副挽聯,送到了北京。此聯對陳毅元帥的戎馬一生和對國家、人民立下的功績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寫得聲情并茂,氣勢磅礴,令人感慨。1月10日,毛澤東主席突然決定參加陳毅同志的追悼會,他在靈堂里無意中看到了張伯駒為陳毅寫下的這副挽聯,心中為之一震,深感此聯氣度不凡,非一般俗手所為,便問陳毅夫人張茜,此聯出自何人之手,張茜如實秉告。心地善良的張茜不忍心張伯駒多年受委屈,隨即又向主席說道: “張伯駒曾將他珍藏的李白 《上陽臺》獻給主席,不知您是否記得此事? ”因為解放初期張伯駒知道毛澤東非常欣賞李白、李賀、李商隱這“三李” 的文學作品,即將李白 《上陽臺》 奉獻給毛主席,主席當即寫了禮品不能收的信函回復張伯駒。這時張茜又說: “張伯駒現在農村勞動,連戶口也沒有?!?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maozedong/"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毛澤東聽后即請周總理安排此事。1月21日,張伯駒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1978年9月,吉林省博物館為張伯駒恢復了名譽。自此之后,張伯駒老當益壯,與夫人以點染丹青、鑒賞書畫為樂。1981年新年伊始,老夫婦倆特在北京北海公園畫舫齋舉辦《張伯駒、潘素夫婦書畫聯展》,一時間文友、藏友、領導、學生紛紛前來祝賀、參觀。一年后,1982年2月26日,這位畢生熱愛祖國、熱愛文物的著名書畫家、鑒藏家走完了他一生的最后一步,享年85歲。
用舍行藏嚴出處
秀姿英發鎮風流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張伯駒先生每到春季便從北京趕來天津觀賞海棠,并與津門詞友小聚。每次來津,大都住在吾師張牧石先生家中,本人因此得以與張伯駒先生相識。
張老衣著樸素,性情淡泊,對晚輩亦是關懷提攜。那年來津,他為張牧石師及丁至云等人寫了幾副嵌名聯,其中也給我書寫了一副。其上聯是“用舍行藏嚴出處”,下聯是“秀姿英發鎮風流”。上款為“用秀先生雅屬”,下款為“中州張伯駒時年八十又二”。鈐兩印,一是白文“伯駒長壽”,一是朱文“叢碧八十后印 ” 。
《張伯駒詞集》 書影
嵌名聯是嵌字聯的一種,好的嵌名聯不但要求所嵌名字對仗工整,天衣無縫,而且一定要有作意,要別有抒發。張老寫給我的這副嵌名聯雖說是不假思索,信手拈來,卻不是一般俗手所能比及。上聯中“用舍行藏” 出自《論語·述而》。原話是“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意思是: “孔子對顏淵道: 用我呢,就干起來; 不用呢,就藏起來。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 ”它蘊含了中國知識分子“出世”、“入世”的處事觀念和獨善其身、嚴于律己的行為規范。下聯中的“秀姿英發”乃借用東坡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雄姿英發”之句?!坝l”,謂言論見解卓越不凡。張伯駒先生將“用秀”這兩個詞性不同的字巧妙地嵌入上下聯中,立意高而又不違規則,用典活且不露痕跡,足以表現他那非同一般的才思與學養。
用舍行藏嚴出處 秀姿英發鎮風流 張伯駒
上一篇:收藏趣談·張伯駒
下一篇:扇面趣談·張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