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的由來
三國后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屯兵五丈原,準備從祁山出擊,攻打魏國。魏國派大將司馬懿進行防御。
司馬懿采取了以攻為守的辦法,他派部將佯攻祁山,而自己卻帶著重兵偷襲蜀軍屯糧草的上方谷。他想毀了蜀軍的糧草,蜀軍就會動搖,不戰而退。
可是,司馬懿算計錯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早有安排,結果司馬懿的大軍在偷襲中遇到埋伏,遭到慘敗,人馬死傷大半。
司馬懿惱怒極了,他總結了教訓,決心堅守不出。
諸葛亮乘勝前進,想與魏軍大戰,可是魏軍卻不出營迎戰。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就派一些人到魏軍陣前挑戰,大聲地叫罵,并且直接侮辱魏軍統帥司馬懿,想激怒魏軍。
魏軍將士憤怒了,紛紛請求出擊,但司馬懿很冷靜,他嚴令部下,切勿上當,務必堅守不出,以逸待勞。
為了激怒司馬懿,諸葛亮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人把婦人用的頭巾、發飾等物裝在一個大盒中,并寫了一封譏諷、侮辱的書信,派人送給司馬懿。
送“禮”的人來到了魏軍的兵營,將禮盒獻給了司馬懿。司馬懿心里很納悶。
他當眾讓人打開了禮盒,只見盒中卻都是些婦人用的頭巾、發飾,再讀了來信,心中十分生氣。但他轉念一想,自己不能中計,于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笑了笑說:“諸葛亮把我看作婦人啊!”他讓人收下了禮物,并好好地款待了使者。
司馬懿還向使者打聽了諸葛亮的情況,當他得知諸葛亮每天吃得不多而事情又很繁雜時,心里很高興,更堅定了他只守不戰的決心。因為他相信,這樣操勞,諸葛亮是吃不消的,他的身體不能支撐太久。
后來事實證明司馬懿的估計是正確的,沒過太久,諸葛亮因操勞過度,死于兵營之中。諸葛亮去世之后,蜀漢軍隊只好撤退了。
“巾幗”這個詞就是在這史實中出現的。“幗”,“巾幗”本是古代婦女的頭巾、發飾等物,現在往往用來作為婦女的代稱。如:巾幗英雄,巾幗建功,巾幗不讓須眉等等。
上一篇:“對簿”的出現
下一篇:“戀棧”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