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簿”的出現
李廣是漢朝有名的將領,他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從小練就一身高強的本領,很善于騎射。孝文帝時,匈奴常常侵犯邊境,所以年輕的李廣就從軍參戰。他在戰斗中很勇敢,多次殺敵立功,被封為中郎將,后來還做了皇帝的侍衛騎郎。
他在抗擊匈奴的多次戰斗中受到了鍛煉,成為一員臨危不懼、膽略超群的猛將。匈奴對他的英勇善戰非常害怕,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李廣晚年時,仍在軍中。他并不因為自己年紀老了而松懈斗志。有一次,大將軍衛青率領大軍深入沙漠,想與匈奴決戰,李廣主動請求出征。皇帝考慮李廣年紀大了,沒有答應,而李廣卻一再請求。這樣皇帝只好封李廣為前將軍,聽從大將軍衛青的指揮。
軍隊出塞之后,衛青從俘虜的口中得知匈奴首領單于的駐地,立即做了戰斗的部署,親自帶領人馬去襲擊,并令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會合后從東路出擊。
李廣對這種安排很有意見,他向衛青請求道:“我作為前將軍,應當打先鋒,而將軍卻只讓我在東邊繞行出擊。我年輕時就與匈奴作戰,直到老年才有與單于決戰的機會,我愿意作前鋒,與單于決一死戰!”
但衛青認為李廣已經年老,拒絕了李廣的請求,堅持自己的意見。李廣心中十分惱怒,不得已只得服從命令,從東邊出擊。
由于沒有向導,李廣的部隊在征途中迷失了道路,沒能按時與大將軍的主力配合。衛青雖與單于戰斗了一番,但力量不及,使單于得機會脫逃,沒能實現原有的部署。
戰斗結束后,衛青派長史向李廣傳達命令,讓他到幕府去接受審查,以對簿沒有按時到達的事實。李廣對長史說:“各校、尉、士兵都沒有責任,是我迷失了路,我負責,我去受審。”
李廣回到自己的軍營后,感慨萬千,他回憶自己戎馬一生,與匈奴作戰70余次,而今年過花甲,還受這種侮辱,很是氣憤。于是一氣之下,他拔出刀來,自刎而死。
李廣的部屬得知情況后,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極為悲痛,連附近的老百姓,無論老幼也都非常悲傷,他們對李廣都十分同情與尊敬。
“對簿”一詞就是從這段史實的記載中留下來的。“對”是核對,“簿”,是古代的文書,相當于后來的起訴狀。“對簿”就是古代根據文書來核對事實,引申為接受審訊,是書面語言。如:對簿公堂等。
上一篇:“安樂窩”的由來
下一篇:“巾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