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派的法律思想
“洋務”,又稱“時務”。“洋務”一詞,最早見于道光十九年六月(1839年7月)清朝江南道監察御史駱秉章的奏折。在這個奏折中,明確出現“洋務”一詞。這不是簡單的字句變化,而是一種觀念更新。在此之前,“洋務”被稱為“夷務”,在此之后,“洋務”“夷務”在官方和民間著述中交互并用,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夷務”漸被“洋務”替代。“洋務”是19世紀后半葉中國人對外洋事務的概稱。其主旨則為辦理對外洋國家的交涉事務,“制洋器”,“采西學”,學習西方軍用民用工業技術和聲、光、化、電等學問。在西方列強侵入中國以后,辦理“洋務”成了清王朝當時的當務之急,因此,有人又稱之為“時務”。由辦理“洋務”而形成的“洋務運動”始于19世紀60年代,終于19世紀90年代。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在清朝中央有奕訢、文祥等顯赫的滿族權貴,在地方則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張之洞等一批掌握軍政實權的總督巡撫。
上一篇:法治
下一篇:王夫之的司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