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官惟賢,官不私昵的選才用人原則
1.不惟其官,惟其人
鄧小平同志說過為政之本在于任賢。《尚書》談到如何選才用人時,特別強調領導人的德才素質,要用得其人,“官不必備,惟其人”(《尚書·周書》,第385頁), “建官惟賢,位事惟能”(《尚書·周書》,第230頁), “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尚書·周書》,第149頁), “不惟其官,惟其人”(《周書·周書》,第385頁)。選拔人才,不濫竽充數,必須德才兼備,要聽取各方意見,深入下層,“人求于聞”, “旁招俊義,列于庶位”(《尚書·商書》,第184頁)。“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走出小圈子,選好各類優秀人才,將他們放在眾多合適的崗位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大小之臣,咸懷忠良”(《尚書·周書》第429頁),不僅高級官員,連廣大基層官員都應是高素質的,具有對國家忠誠等品質。各級官員都要使自己成為人民的表率,處處做出示范,也就是“作汝民極”(《尚書·周書》,第354頁)。縱觀歷史,許多失誤、失敗和動亂的產生,大多與用人失察有關,都是由于各級官員的無德、無智、無能、腐敗所致。
2.官不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
人才干部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興衰和人民苦樂。不同時代都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嚴格的制度,《尚書》概括為“官不私昵(親近),惟其能,爵罔及惡德”(《尚書·商書》,第181頁)。官職不得私相授受,不許提拔與自己私情甚密而又不合格的人,一切要從德才標準考慮,任人惟賢,杜絕任人惟親。領導集團不團結,干部隊伍不純,幫派傾軋,多由任人“私昵”所致。提升官員的職級,只能從德才考慮。那些賣官買官跑官者,更是卑鄙無恥,當嚴懲。若任其滋長或懲戒不力,公權將蛻化為私權,政權的某些環節也就變質了。《尚書》得出結論是“惟治亂,在庶官”(《尚書·商書》,第181頁)。國家的興衰,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數眾多的干部隊伍,古人說治國先治吏是有一定道理的。
3.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人才干部路線正確,人事制度科學完善,推賢讓能,去奸拒邪,不僅人才輩出,而且協調和諧,反之“官之失能者,其國必亂”(《韓非子·有度第六》)。任何買官賣官的地方和單位,內部必不團結。《尚書》將領導者的職責歸納為三點,即修身、知人、安民。“慎厥身,修思永”“在知人,在安民”(《尚書·虞書》,第50頁)首先要求修養自己的品質,其次是“知人”慎選官吏,先要知人,“知人則哲”(《尚書·虞夏書》,第50頁)。知人才能善任,選賢任能,用好人才。安民的前提是任賢,干部選好了,事業發展了,人民就會安居樂業。
只有真正做到了知人識才,才能堅持“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而且要“稽于眾”, “多聞”, “無稽之言勿聽”。也就是在選人用人問題上廣泛聽取意見,鑒別是非,堅持原則。《尚書》還提出:“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不任。”(《尚書·周書》,第388頁)就是說你能選拔稱職人才,是你才能的表現,如果選拔的人不稱職,你也就不稱職。諸葛亮提出官員對國家的忠誠,莫過于為國家培養選拔推薦人才,所謂“忠莫大于進人”。
4.對領導者的綜合心理素質要求
對于領導者的綜合心理素質,《尚書》提出“行有九德”,即九項美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尚書·虞夏》,第52頁)。意思是說,領導者既要寬厚、寬容,又要處處謹言慎行,處理政務小心謹慎。說話處事溫和又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待人老實厚道而又嚴肅莊重。
領導者的德才,由誰來鑒別考察呢?最終應當由實踐、由人民來判斷,即“人無于水鑒,當于民鑒”(《尚書·周書》,第293頁)。總之,領導者要公而不私,廉而不貪,勤而不怠,富而不奢,儉而不吝,誠而不欺,群而不黨,功而不驕,樂而不淫。
上一篇:選天下之賢者而治的人才民主思想
下一篇:領導人才是兵家治軍治國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