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二公”的教訓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我國于1956年順利地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結束了延續幾千年的剝削制度。這場深刻而偉大的社會變革,對解放和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于1958年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并把人民公社的特點概括為“一大二公”。這時評價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優劣的標準,就不是看其對生產力發展所起的作用如何了,而是認為集體的規模越大越好,公有化的程度越高越優。有人還提出人民公社的集體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并認為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遙遠將來的事情。在這種急于過渡思想的影響下,各地紛紛擴大公社的規模,于是在公社范圍內刮起了“一平二調”風。這股風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首先,在強調集體統一指揮下,生產搞人海戰術,大轟大嗡,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其次,把許多權力集中到縣、社兩級,壓抑了基層生產組織的積極性。而縣、社兩級在干部素質和基礎工作很差的情況下,又不可避免地犯官僚主義和瞎指揮的錯誤。
最后,把本來貧富懸殊的各隊拉平,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無代價的上調生產隊的和社員個人的某些財產,嚴重地損害了群眾的利益,挫傷了群眾的勞動積極性。
可見,忽視生產力的決定作用,離開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人為地變革生產關系,追求“一大二公”,必然受到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的懲罰。
上一篇:黃龍灘電廠被淹
下一篇:“為人當差”的盧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