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筑·南陽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廬”,位于南陽市西部臥龍崗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侯祠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故址和后人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始建于魏晉時期。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龍崗志》載,諸葛亮殞沒五丈原后,其故將黃權(南陽人)曾率族人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時稱“諸葛庵”。西晉永興年間(304—306),鎮南將軍劉弘“觀亮故宅”并“立碣表閭”。宋、元、明、清歷代重修。康熙五十年(1711),知府羅景發現前人題詠石刻,內有“臥龍崗十景”,即按十景加以擴建,另建書院于祠前。其后多次維修。
臥龍崗南濱白河,北障紫山,崗巒起伏,曲折回旋,勢如臥龍。武侯祠坐西朝東偏南,門左為讀書臺,右為龍角塔,構成左環右抱的“龍虎砂”,深得古代堪輿學的精髓。
武侯祠現存主要建筑依地勢分布在層層抬高的中軸線上,布局嚴謹,疏密相宜。武侯祠保留了元明以來的整體布局,占地面積12h㎡,沿中軸線分布有千古人龍石坊、三顧坊、仙人橋、山門、三代遺才坊、大拜殿、茅廬、寧遠樓等,與兩側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龍洞、半月臺、躬耕亭等形成兩進院落。北路三顧堂、南路臥龍道院各兩進院對稱布列,形成以左中右三條軸線為中心的建筑群,共五進院落,地勢由低至高相差約15m。左右另有讀書臺、臥龍書院、漢苑等附屬建筑,多為明清重建或增建。在山門前左、右方,原有對峙的龍角雙塔,系南陽知府顧嘉衡和南陽知縣鈕鐳于清咸豐四年(1854)秋所倡建,塔磚構,六角七級,通高11.1m,依崗就勢高高矗立,頗有“龍頭生角”之勢,故名“龍角塔”。雙塔其中一座已毀,現存的一座仍矗立在臥龍崗南端的高阜處,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塔佳構。武侯祠祠園地勢開闊,景色宜人,其總體布局既不失名士祠宇的嚴謹肅穆,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
南陽武侯祠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古建筑保存最完整、古樹名木最多的武侯祠。祠內保留有古柏等古樹名木數百株,建筑風格融園林建筑、祠廟建筑和當地民居為一體,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筑藝術,平面形式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群體布局和諧,周圍環境優美。武侯祠保存著漢以來的歷代碑刻400余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位居首位,是記載武侯祠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其中《張景造土牛碑》《李孟初碑》《趙碑》等三通漢碑為世所罕見的珍品。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大拜殿(文宣提供)
三代遺才坊(文宣提供)
古柏亭(文宣提供)
三顧堂(文宣提供)
野云庵(文宣提供)
諸葛草廬(文宣提供)
山門(文宣提供)
上一篇:衙署建筑·南陽府衙
下一篇:南陽王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