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北周墓葬
寧夏在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在史籍文獻中早有記載。1983年秋,寧夏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南郊鄉深溝村發掘了一座北周古墓,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它們再次證明,寧夏在古代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據史書記載,固原這個地方很早就被開發了。早在公元前11世紀,那里就是西周王朝的領地。固原中河孫家莊曾發現一處西周穆王以前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一些車馬具和銅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有一大批海貝、蚌飾。據分析這些海貝和蚌飾均系東海出產,非固原干旱黃土地上的原生物品,它們是墓主人生前所珍愛和經常使用的東西。這件事說明,早在史前時期,寧夏這塊寶地上的居民就與千萬里之外的居民進行著貿易往來。到了公元6世紀中葉的北周時期,固原在東西方貿易中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和重要了,所以“北魏以此置原州,以其地險固”,同時,也因其地處于內地通往西域的通道之中。
固原發掘的古墓是北周李賢夫婦墓,安葬日期為天和四年,即公元569年。墓葬出土文物中有三件外來品,它們是玻璃碗、金戒指和鎦金銀壺。玻璃碗為碧玉色,質薄透明,碗外飾突起的圓圈圖案兩圈。據專家鑒定,這件文物的產地是今伊朗北部的吉蘭地區。金戒指上鑲有一塊青金石,其表面刻有一個人像,舉著雙手跳花繩。我國不產青金石,此物多出于今阿富汗和伊朗境內。鎦金銀壺造型美觀,頸部細長,鴨嘴流,鼓腹,單把,高圈足座。在頸腹間,圈足底盤邊緣,足座上部與壺身相接處部分有一周突起的乳釘聯珠紋,壺身腹部是錘打突起的三組六人男女圖像,表現了英武戰士得到女子愛慕的情景。銀壺把兩端鑄有兩個羊頭與壺身相接,壺把上部雕鑄有一人頭像,深目高鼻,完全是西域胡人模樣。這件銀器是典型的波斯薩珊王朝時期的手工藝制品。上述這三件珍貴文物都是當時西域各國的產品,它們是當年我國與西域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極好物證。
另外,在所發掘的北周李賢墓葬內還出土了一批陶俑,數量有二百件之多,其中有一些胡俑。這些陶質胡俑色彩鮮艷,做工精細。它們的制作是由頭和身系半模一次制成,陶俑為實心,背部扁平,燒焙成型后再涂以彩繪。胡俑的形象較為生動,面部顯得豐滿,濃眉深目,鼻子高聳,身著彩色服飾,與其他中原俑的服裝不一樣,具有西域國家的式樣。胡俑的存在也充分表明,寧夏北部地區的居民經常同西域商客和使節交往,有的西域來客還長期住在固原一帶,他們的活動給當地人留下深刻的影響。也只有如此,當李賢逝世之后,才能在他的墓葬中安放陶質胡俑。
固原李賢墓葬中出土的西域文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特別是玻璃碗、金戒指和鎦金銀壺,它們是世界古代文物中的精品,能幫助我們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情況,也有助于研究古波斯、古羅馬等國的工藝美術歷史。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鳳鼻頭文化
下一篇:嶺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