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與《荀子》
1.荀子其人
荀子姓荀名況,趙國人,時人尊稱為卿,生于周赧王時(約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戰國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卿,趙人,年五十始游學于齊……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不行大道而祈求鬼神),信祥(相信吉兇兆應),鄙儒小拘(鄙陋的儒生眼光狹小保守拘泥),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研究儒、墨、道的諸多著作的成功與失敗),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司馬遷所說:“序列著數萬言而卒。”《荀子》, 《漢書·藝文志》錄為三十三篇,現在三十二篇,今《荀子》,除書末六篇為荀子弟子摘錄外,其余大都可認為是荀子的手筆。
荀子的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韓非、李斯和漢初傳授《詩經》的浮丘伯。荀子出身儒家,總的說來推崇孔子的傳統,屬儒家學派,但也有學者認為他不完全是儒家學派,因為荀子生于戰國后期,當時各種學說繁多,他有機會研究諸家學說。總之,荀子吸收了當時各家學派的思想,就總體而言,荀子在基本方面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學派的傳統。
2.關于《荀子》
《荀子》一書,產生于春秋戰國末期,這時,正當中國奴隸制走向徹底崩潰,封建制度不斷發展的大變革時期,各個不同的政治集團的矛盾斗爭十分復雜,主要矛盾仍然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斗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哲學思想及其政治主張,也更加發展而不斷完善,而荀子學說正是適應了這一時代的需要和要求。
荀子的學說涉及哲學、政治、經濟、人才、思想道德修養、法制、軍事等各個方面,他批判地吸取了諸子百家學派的積極思想,特別是繼承和發揚了先秦唯物主義哲學的優良傳統,集以往唯物主義哲學之大成,進一步批判天命、天志、天意等唯心主義思想,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天論》,第346頁,以下引文同,故省略書名)“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禮論》,第408頁)“天有常道,地有常數。”(《天論》,第352頁)天,就是自然,自然的發展運動是有自己的規律的,人只能順應運用客觀規律。他進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天論》,第357頁)在人性問題上,他反對“性善論”,主張“性惡論”,他特別強調對人的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吸取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君民是舟水關系,天之立君以為民,非民為君的主張。同時提倡建立“天下為一,莫不服從”(《王霸》,第204頁)“令行禁止”(《王制》,第140頁)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在政治上提出以禮為主,德法兼用的治國方針。《荀子》從各個方面對“禮”進行了詳盡地闡述,“禮者,治辯之極也”(《議兵》,第312頁),禮是治國的根本,“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亂;從之者安,不從者危;從之者存,不從者亡”(《禮論》,第400頁)。“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大略》,第554頁)。禮者,政之挽也(主導),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大略》,第552頁)。《荀子》許多篇反復強調要“隆(尊崇)禮”。
荀子的治國思想,強調以王道為主,兼之以霸道,王道以理服人,霸道以力服人。他從歷史經驗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荀子轉引前人的論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他提出首重王道,兼乎霸道的統治策略,同時采取惠民利民的經濟政策。他提出:“不富無以養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大略》,第559頁)
荀子在經濟政策方面提出了許多強國富民的政策和主張,“裕民以政”“節用裕民”“裕民則民富”“開源節流”“利而后利”“愛而后用”“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富國》,第193、194、198頁),他說:“不富不厚不足以管下也。”(《富國》,第184頁)“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上好攻取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士大夫眾則國貧……無制數度量則國貧。”(《富國》,第194頁)
《荀子》在《勸學》《修身》《不茍》《樂論》等篇中,全面闡述了其道德修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荀子》一書所反映出的思想極其豐富,博大精深,他提出“學不可以已”, “君子博學而日叁省乎己,則知(智)明而無過矣”, “君子隆(尊)師而親友”(《修身》,第15頁)。
《荀子》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從其學生李斯、韓非到以后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劉禹錫、王夫之,乃至近代的許多志士仁人,都從他的思想中吸取營養以充實自己,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的許多方面的思想,都有其獨特的見解和實踐意義。
上一篇:節欲儉廉,以民為本,富民強國
下一篇:行“明德”,在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