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
“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是東漢老將馬援年輕時的壯志豪情,而他最后也實現了自己的誓言。馬援追隨光武帝戎馬征戰一生,平交阯,擊匈奴、烏桓,最后死在出征前線。
少年鴻志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他的祖先趙奢是趙國的將軍,賜爵號馬服君,此后子孫都以“馬”為姓。漢武帝時,馬援的祖上從邯鄲遷至茂陵邑。不久,馬援的曾祖父馬通因功受封重合侯,后因其兄馬何羅謀反被殺,馬援和他的父親這兩代都沒能做官。馬援幼年曾學《齊詩》,后來發現對古書沒有什么興趣,便想到邊疆郡縣種地放牧。他的哥哥馬況便安慰他說:“好的工匠不把沒有雕琢過的玉給人看,你可隨你的愛好去做,他日必定能光芒四射。”不久,馬況去世,馬援服喪一年,日夜不離墳場。平日里,他恭敬地伺候嫂子。如果衣服不整齊,沒有戴好帽子,馬援是堅決不進屋的。后來,馬援出任郡督郵。他押送囚犯到司命府。途中了解到某個囚犯的身世,很是同情,于是釋放囚犯,自己逃到北地。不久,馬援遇上大赦,于是留在北地放牧。當地不少人仰慕馬援的為人,紛紛歸附他。馬援常常對他的賓客說:“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馬援勤懇勞作,竟然也有了牛馬羊幾千頭,谷物幾萬斛。他不禁感慨道:“凡是經營獲取財產的,貴在能施舍賑濟別人,否則只是個守財奴罷了!”他把財產全部分給兄弟朋友,自己只是穿些樸素的衣服。因此當地人更加敬重馬援,他的好名聲一下子就傳開了。
擇主而事
王莽衰敗后,馬援和哥哥馬員一起避居涼州。不久,馬援受到隗囂的敬重,做了綏德將軍。當時,公孫述在蜀稱皇帝,隗囂派馬援前去查探。馬援和公孫述是同鄉,兩人情誼深厚。馬援到后,公孫述卻擺起皇帝排場,他大列警衛,命人領著馬援進入。見面儀式結束后,公孫述見馬援不修邊幅,又讓馬援退回館舍,命人送去白棉紗布單衣、交讓冠(為古冠禮),最后才讓他出席宗廟里的百官聚會。聚會時,公孫述依禮招待官員,并打算給馬援封侯并授大將軍之位。馬援的賓客都樂意留下,馬援卻說:“天下勝負未定,公孫述不能如周公吐哺(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賢人,吃飯時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一般禮賢下士,與賢者謀劃成敗,反而只知修飾邊幅,這樣的人又怎么留得住天下賢士?”馬援向公孫述辭行,歸來后對隗囂說:“子陽(公孫述的字)不過是井底之蛙,卻妄自尊大,你不如把心思放在東方,去尋找一個英主。”
建武四年(28),隗囂派馬援到洛陽見光武帝。光武帝在宣德殿接見馬援,并笑著對他說:“你來往于二帝(指自己和公孫述)之間,我現在才見到你,真是慚愧啊。”馬援說:“當今之世,不僅是君選臣,也是臣選君。”光武帝聽后哈哈大笑。馬援看到光武帝身邊沒有侍衛,便說:“臣與公孫述是同鄉,少年時交好。之前臣前往蜀地時,公孫述讓持戟侍衛列于殿階兩側,然后才召見我。如今臣從遠方而來,陛下如何知道臣不是刺客奸人,竟這樣毫無戒備呢?”光武帝笑道:“你不是刺客,你只是個說客。”馬援聽后恭敬地說:“時處亂世,盜用皇帝稱號的不可勝數。今天見到陛下恢弘大度,和高祖一樣,才知道是見到了真正的帝王。”此番言談,光武帝很認可馬援,任他為待詔,派太中大夫蠻塹持符節送馬援向西回隴右。馬援回到隴右后,向隗囂大力稱贊光武帝。后來,隗囂背叛光武帝。馬援多次勸說無效,便上書光武帝表示愿意獻計幫助光武帝討伐隗囂。至此,馬援正式易主。
平定羌地
建武九年(33),光武帝任命馬援為太中大夫,協助來歙平定涼州。自王莽末年,西羌人屢次入侵漢朝邊境,金城屬縣也大多被羌人占據。來歙上奏說隴西受到侵犯,沒有馬援不能安定。于是光武帝下詔拜馬援為隴西太守,負責平定西羌。馬援征發步兵騎兵三千人,在臨洮打敗先零羌,殺敵幾百人,繳獲馬牛羊一萬多頭。
初戰告捷后,馬援又和揚武將軍馬成一起攻打守關羌人。羌人迫于馬援的聲威,帶著妻子兒女和兵器轉移到允吾谷。馬援暗中從小路奔襲羌人軍營。羌人十分吃驚,又遠遠遷移到唐翼谷中,結果又遭到馬援的追擊。當羌人領精兵聚集在北山上時,馬援就面向北山布下軍陣,又分派幾百名騎兵繞道襲擊他們的后方,乘夜放火,擊鼓叫喊。最終羌人大敗,落荒而逃。馬援因為兵少,不敢窮追,就收集羌人的糧食畜產后收兵返回。當時馬援中箭,被射穿小腿。光武帝下詔書慰勞他,賜給他牛羊幾千頭,馬援將賞賜全部分給了賓客。
建武十三年(37),武都的參狼羌(古羌人的一支)和塞外各部落入侵漢朝邊境。馬援率四千多士兵拒敵。當時羌人在山上,馬援的軍隊占據有利地形,只是奪取他們的飲水草料,卻不和他們交戰。羌人受困幾天后,其首領只好帶幾十萬戶羌人逃出塞外。之后,各部落中有一萬多人投降馬援。從此,隴右趨于安定。馬援善于相名馬,在交阯得到駱越銅鼓,熔鑄成馬的式樣獻給光武帝。這匹銅馬高三尺五寸,圍四尺五寸,后被光武帝下詔放置于宣德殿,作為名馬的范式。馬援在隴西任上六年,平定不少西羌部落,郡中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羌人也因懼怕他的聲威不敢再侵犯邊境。
老將身死
建武二十四年(48),武陵郡(郡治在今湖南常德)五溪蠻起兵叛漢,武威將軍劉尚率軍征討,結果全軍覆沒。馬援請求出征,當時他已經62歲。光武帝體恤他年事已高,沒有答應。馬援于是說:“臣尚能披甲上馬。”之后翻身上馬,據鞍捋須,威風凜凜。于是光武帝派馬援率大軍4萬南征。馬援率大軍到達武陵,大破叛軍主力,叛軍余眾逃進深山。馬援率軍追擊,選擇了路近而險峻的進軍路線,準備直插叛軍身后。可漢軍攻到了叛軍的老巢,卻遭到叛軍居高臨下的阻擊,久攻不克。當時正值盛夏,天氣酷熱,瘟疫爆發,許多漢軍將士包括馬援在內都染上了疾病。馬援病得不輕,部下在河谷的峭壁上挖好山洞,讓他住進山洞躲避暑氣。可叛軍不時在山頂吶喊鼓噪,馬援便頂著烈日出洞觀察,堅持在第一線指揮。
光武帝派了年輕的中郎將馬武、耿舒等人作為馬援的副將從征。馬援一直很擔心權貴子弟不聽調遣,果然在追擊殘敵的路線上,馬援和這些少年將軍產生了分歧。耿舒等人主張從道路平緩但補給線很長的大路出擊,而馬援主張從路程短但水勢湍急的壺口道出擊,最終光武帝同意了馬援的意見。進軍途中大軍受阻,于是耿舒給他的兄長好畤侯耿弇寫信,說馬援進軍遲緩,坐失良機。耿接到信后,將信呈給光武帝。光武帝立刻遣虎賁中郎將梁松前往前線責問馬援,而此時馬援已經病死在了前線。梁松與馬援素有積怨,此時借機構陷,光武帝因此收去了馬援的新息侯印。
不白之冤
當初馬援在交阯的時候,經常食用當地的特產薏仁米。交阯多瘴氣,馬援認為食用薏仁米能達到身體輕捷、減少欲望的功效,還能戰勝瘴瘧之氣。南方的薏仁米果實大,馬援就想引種到北方。后來,馬援班師回朝,就帶了一車薏仁米回京城。當時的人們卻把這車薏仁米看做是南方的奇珍異寶,權貴們都以為馬援發了戰爭財。但是由于當時馬援受寵,位高權重,所以沒有人敢上報朝廷。等到馬援去世后,曾與馬援有過節的梁松就將此事上書光武帝,聲稱馬援先前用車裝回來的都是明珠和文犀(有紋理的犀牛角),珍貴得很。光武帝聽后大怒。馬援的家人很害怕,不敢把棺木埋入祖墳。他們低調地在洛陽城西買了幾畝地,草草葬了馬援。曾經拜在馬援門下的成百上千門客和朋友也沒有人敢來吊唁。
事后,馬援的侄兒馬嚴和馬援的妻兒用草繩將自己綁在一起,到朝廷請罪。這時,光武帝便拿出朝中大臣的奏疏給他們看。馬援的家人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便上書陳述冤情,前后六次,言辭哀切,才得到光武帝的諒解,準許將馬援遷回家族墳地安葬。漢明帝永平初年,馬援的女兒被立為皇后。明帝令人在云臺為光武朝功臣畫像。馬援功勛顯著,本應在云臺功臣之列,但是明帝因為馬援是皇后的父親,所以唯獨沒有給馬援畫像。
上一篇:項羽本紀
下一篇:高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