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征博取中州文獻的李時燦
李時燦 (公元1866~1943年),字敏修,號暗齋。河南汲縣(今河南衛輝市) 人。兄弟四人,排行第二。其祖父李安瀾,字靜舫,中咸豐舉人,有著作問世。父親李榮鼎,字雨農,曾考中秀才,以教讀為業。
李時燦自幼生活在書香門第,再加上刻苦好學,天資聰慧,12歲便顯露才華,在縣考試中名列前茅。16歲中秀才,20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27歲為刑部部曹,開始了仕宦生涯。先后出任過河南教育總會會長、河南學務公所議長兼優級師范學堂監督、救災公所所長、救災總會會長、資政院議員; 入民國后,又出任過河南教育司司長和北洋政府的參議員、眾議員,又擔任過《河南教育月刊》社長,以及中州文獻征輯處處長。
李時燦出身私塾,但不守舊,在創辦新學的熱潮中,敢于破除迷信,改三仙廟為學堂。此舉遭到守舊派的激烈反對,光緒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一伙暴徒把他家毀了個一踏糊涂。可他并不因此而灰心,也不怪罪,向全縣人民發布了《告汲縣父老書》,講清道理,解除眾疑,繼續致力于新的教育事業。當時,正逢科舉將廢,新學初創之際,眾見紛紜,各執一端,不可究詰,可他不但發出 “學無新舊,惟其是耳” 的明斷,且還積極身踐力行,普及教育,作育人才,從事河南教育事業的改革,對新學的建立,課程的設置,教法的更變,經費的厘定等方面,提出許多可行的建議。在他創辦的學校里,如中州公學、汲縣中學、汲縣小學等,皆是中西課程并舉。他親自主編《河南教育月刊》,宣傳新教育,推動中州教育事業的發展。他一生以從事教育后學為樂,還先后在寡過書院、經正書院、致用精舍、潁濱精舍、遵經學堂等學宮講學。受其陶冶的,不下千余人。可謂桃李滿天下,學生遍中州。
李時燦生在祖國多難之秋,對人民疾苦深表同情。光緒二十年,河南大旱,他見汲縣“不平益甚”,貧民飲泣,便找巡撫劉樹棠、知府曾培,提出“改紳主官督,士農均輸,不假胥吏,積弊以除”的主張。又到安陽、濟源等地,籌集糧款,辦理救災事宜。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天旱不雨,他一方面廣謀錢財,普施賑濟; 一方面辦“鑿井社”、“振民社”、“平民織布廠”,組織生產自救,為度荒作長遠打算。并同慕名而來訪的張學良將軍商定,遷豫北災民萬人去東北三省,廣開災民生路。一次,兒子同兒媳要給他做壽,他勸阻說: “不要給我做壽,如你們夫婦有錢,可以給學校和社會上辦圖書館,也可以捐給百姓。雖屬杯水車薪,也算有益?!?/p>
李時燦為人正派,力主正義,敢于抵制當局的腐敗。光緒二十七年,岑春榮主持豫北防務,將其籌措的救濟款挪用,他很氣憤,多次找知府于海帆交涉,遂將該款追回。1913年,因推薦同盟會會員革命黨人閻子固為縣長而遭株連,被罷河南教育司司長。嚴酷的教訓,促他醒悟,1923年,參與了抵制軍閥頭子曹錕的賄選活動。
李時燦熱愛祖國,曾積極參與反對英人成立的福公司,在焦作、衛輝、安陽等地開礦采煤。主張實業救國,與王錫彤等人,在禹縣開辦三峰礦務公司,和英人抗衡。1932年,參加國難會議,氣憤蔣介石之媚敵,把東北三省拱手讓給日本,于是,便毅然同政界決絕,離開混跡幾十年的宦海,隱居故里。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他遷居禹縣,從事教書,但仍關注國家大事,創辦谷音書社和書畫社,把學者和流亡學生團結在一起,進行抗日宣傳。
李時燦多才博識,治學有方,勤于筆耕,不僅留下了《暗齋日記》、《暗齋家書、》《李暗齋先生講演集》、《河南學務管見十六條》、《中州學系考》等頗多著述; 更重要的是他酷愛收集、整理、編纂、刊刻中州文獻。1901年,在汲縣和王錫彤、王靜波、高幼霞創辦經正書舍和中州文獻纂修部,在當時學術界有一定聲譽。所以,民國初年,清史館一成立,便聘他為名譽協修,并委任為中州文獻總編輯,負責征輯和整理中州文獻工作。正如徐世昌在給他的信中說: “中原文物,為洛嵩精英之所托附,裒舉發揮,固知非公莫屬。”
李時燦不負眾望,操勞奔波,首先,組織人力,成立機構,籌劃經費,他在徐世昌、趙倜、田文烈、劉鎮華的協助與支持下,聘請席香圃、劉怡萱、陳肇清、李香山等人為編輯,于1915年成立中州文獻征輯處。總處設在北京騾馬大街 “嵩陽別署”,分處設在開封河南教育總會。由井俊起、楊凌閣、許士衡、張嘉謀負責。另外,在洛陽和各縣還設有分點。從省到縣的當局都比較重視,更有熱心者,親自過問和參與。省長田文烈,批準辦公費用,從財政廳教育經費中開支。督軍劉鎮華還為征輯到的《鞏洛偃登暨新澠各縣遺獻錄》撰寫了序言。有的縣長還親自參與采訪和抄寫。所以,工作進行得尚為順利。其次,精心編纂,付梓問世。經過不少時日的慘談經營,征輯到非常豐富的文獻。在歷史方面,有太平天國、義和團、捻軍、白蓮教等農民起義,有反清扶清、防守邊疆,有民族關系、國際交往、反抗外寇和禁煙運動,有人事更迭、興革建議、施政方略,有群臣奏折、表章,有別傳、家史、村史、族譜、縣志,有河患災害、丁漕賦稅、索租逼債、冤獄錯案。在教育方面,有科考學規、學制改革、治學勸學,有六經源流、學派爭鳴、文風盛況,有體育運動、婚喪禮俗。在科技方面,有農耕、林業,有醫藥癥論、錦方驗方、防疫保健。另外,還有文學評論、哲學專著、來往信牘,等等。為了便于保存和利用這些文獻,李時燦從內容上、使用上、版本上加以鑒定,將比較好的整理成冊,將價值高的付梓問世。經過艱苦的努力,先后出版108種。如 《中州藝文錄》42卷、《中州文征續編》38卷,《中州先哲傳》37卷,《中州詩征》30卷,以及《河南人物小樂府》等。
由于時局多變,戰火紛飛,這一工作,不久便被迫輟梓,且大部分散佚。由原來的1597部,減少到726部,1668冊,2000多萬字?,F在收藏在河南新鄉市圖書館,是研究河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珍貴資料。
李時燦是清末民初河南的文魁,是當時國內少有的知名學者、教育家和文獻編輯出版家。著名學者嵇文甫曾說清末倡導新學馳名文壇的有三人,江南是張季直,河北是嚴范孫,河南是李時燦。他為河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上一篇:巾幗英雄劉青霞
下一篇:開元名相姚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