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約為秦漢時期儒家的作品。宋朝的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編次章句,南宋時朱熹在程氏兄弟改編的基礎上繼續加工,作《大學章句》,并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關于《大學》的作者,程顥、程頤認為是“孔子之遺言也”,將其分為“經”一章,“傳”十章。其中“經”是孔子的言論,曾子口述;“傳”是曾子的見解,由曾子的學生記錄而成。
朱熹在作《大學章句》時提出:將“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稱為三綱,“格物、致知、誠意、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八目。三綱是最高境界,八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學》是古人有關修身、做人、治國理政的哲理,包含著最高最美最深遠最廣博的學問。古代孩童八歲入小學,學習識字、灑掃、禮節等日常應對知識;十五歲入大學,又稱太學,學習修身、做人、治理政事的知識。漢代鄭玄在《禮記目錄》中說:“名曰‘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大學”為博學,即廣泛地、更多地學習之意。朱熹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學即大人之學、廣博之學、大眾之學、修身之學、為政之學。
《大學》認為修身是根本,修身的途徑是格物致知,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說,“格,至也,物,尤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所不到也”,就是窮盡事物之理。有解釋說:“格,去也,格去物欲之蔽。”似各有理。但是,必須了解社會實踐在認識和修身中的重要作用。
《大學》是講修身、做人、做事、治國、理政的書,自宋以來成為“四書”之一,為仕、農、工、商、學必讀之書,對以后中國社會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書中某些內容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陳舊過時,但其基本原則和要求還是正確的,學習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上一篇:何謂“明德”
下一篇:兵家關于人才德才素質的要求